競逐爆款! 基金超級肥仔養成記

雖然生活中流行減肥,但國內基金業卻一直以肥為美。每隔幾年,每當風口來臨時,就成為一些基金公司迅猛增肥的好日子。

在2015年的那輪杠桿牛市中,分級基金引領風騷,基金公司把金融衍生工具引入到基金,給基金加杠桿,吸引大量基民前仆後繼,創造出瞭一個又一個“爆款基金”神話。隨著2018年資管新規出臺,要求“公募產品和開放式私募產品不得進行份額分級,存量分級基金應當在2020年底前取消分級運作,完成規范和整改”,分級基金將要退出歷史舞臺。

步入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分級基金的故事即將迎來尾聲,但是爆款基金卻換瞭個馬甲,重新粉墨登場。

近兩年來,基金市場增長勢頭迅猛,火爆程度超過瞭2007年、2015年牛市階段,百億級爆款基金頻繁湧現。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8日,今年已經成立瞭1352隻新基金,首發規模總計超過2.85萬億,而且有望突破3萬億大關。此外,新發基金中有38隻基金募資規模超過百億,另有6隻基金募集規模在95-99億之間。

頭部公司和明星基金經理的狂歡

頭部基金公司和明星基金經理是打造爆款基金的主力軍。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20年的百億級爆款基金大多來自業內頭部的基金公司。截至11月末,匯添富基金以9隻百億級新發基金引領群雄,易方達基金旗下則有5隻新發基金超百億,鵬華基金、南方基金和富國基金位列3-5名,5傢基金公司的新發百億級爆款基金合計21隻,占據“百億俱樂部”半壁江山。

隨著頭部基金公司頻繁推出百億爆款,明星基金經理們的資管規模也水漲船高。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在主動基金領域,2019年收益率奪魁的廣發基金劉格菘資管規模高居第一,已高達843.27億元,易方達基金的張坤、南方基金的茅煒位列二三。除瞭以上三位基金經理,匯添富基金的胡昕煒和鵬華基金的王宗合等基金經理也於今年依托各自發行的爆款基金,實現管理規模超過500億元,成功躋身“500億俱樂部”。

與此同時,基金規模分化現象也日益突出。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在明星基金經理新發基金“爆款”頻出、供不應求的當下,全市場還有1894隻基金(份額合並計算)的規模不足2億元。爆款基金頻現的背後,行業“馬太效應”卻愈發明顯。

對於以按基金規模收取管理費為主要收益來源的公募基金行業,基金規模越大,收到的管理費就越多。爆款基金頻發,基金公司增肥,最終肥瞭頭部基金公司與明星基金經理的口袋,成為一場行業頭部玩傢的狂歡。

誰在“養肥”爆款基金?

基金市場近兩年的火爆是由多重因素綜合導致的。

從市場來看,自2018年10月A股觸底2449點後,一路震蕩走高,近兩年股市行情回暖,市場走出一波結構性牛市。同時疊加樓市調控、債市疲軟等因素,大環境上提高瞭投資者參與基金市場的熱情,這是近兩年基金市場熱度上升的大前提。

基金市場整體的熱度提升為基金帶來瞭可觀的增量資金,而行業頭部的公司則依托近兩年的業績以及旗下“網紅基金經理”們的明星效應,推動瞭爆款基金的誕生。

從今年的百億級爆款基金來看,背後的基金經理都是劉格菘、王宗合、蕭楠等經常刷屏的名字,渠道方和基金公司對於過往高收益率的密集營銷迎合瞭投資者們要賺更多錢的心。

對銀行、券商等代銷機構而言,為提高營銷效果,追求更多銷售傭金,會把最好的資源向頭部基金公司和明星基金經理傾斜,給予他們更高的曝光。另一方面,這些渠道方還會鼓勵投資者“贖舊買新”,這種行為不僅加劇瞭市場上爆款基金頻現的現象,還給市場上已經完成建倉的基金帶來現金流壓力,給這部分基金的運作造成不利影響。

投資者對於基金缺乏瞭解和盲目跟風,也是爆款基金誕生的一大因素。對於一部分投資者而言,他們心態過於浮躁,希望追求高收益率,但在買基金時卻沒有做足研究,選擇瞭盲目跟風,進一步推動瞭爆款基金的產生。

多重因素疊加之下,百億爆款基金頻現。但這並不是爆款基金首次出現,在這輪爆款之前,2007年和2015年兩輪牛市中,都有大批爆款基金登上舞臺。

莫忘前車之鑒:來去匆匆的“爆款之風”

縱觀2007年和2015年兩輪牛市中的“爆款基金”,無不是來得快去得也快,猶如一陣大風,然而大風過後,卻是一地雞毛。

2007年的爆款主要通過基金拆分和大比例分紅制造。這兩種方式通過使基金凈值降低到1元或1元附近,營造出“便宜的基金”的假象,吸引不明就裡的投資者投資基金,達到擴大基金規模的目的。

事實上,基金的凈值是由持有股票或者其他證券的公允價值計算得出的,並不反映持有資產的增長潛力。不過在資管規模擴張的誘惑下,不少基金公司選擇瞭降低單位凈值來忽悠投資者。

天天基金網顯示,2007年年內,共有63隻基金實施拆分;250隻基金進行瞭566次分紅,其中有百餘次大比例分紅。

降低凈值效果立竿見影。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大成基金旗下的大成精選增值混合在拆分後一個季度,凈資產規模從4.18億元暴增至94.42億元,規模擴張超20倍;易方達積極成長混合在拆分後一個季度凈資產從23.61億元增至157.12億元,規模增超5倍。

然而隨後股市大幅下挫,基金行業遭受重創,爆款基金也損失慘重。哀鴻遍野的市場中,沖著“1元凈值”買入爆款基金的投資者們,最終為過熱的市場買瞭單。

很快,監管層出手糾正。2008年1月,證監會下發瞭 《關於證券投資基金宣傳推介材料監管事項的補充規定》,規定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代銷機構應當避免對利用大比例分紅等通過降低基金單位凈值來吸引基金投資人購買基金的營銷手段,或對有悖基金合同約定的暫停、打開申購等營銷手段進行宣傳。”基金公司調低凈值忽悠投資者投資的故事告一段落。

盡管2007年的不少爆款基金讓投資者損失慘重,但幾年一過,新的韭菜又鬱鬱蔥蔥,成為被基金公司收割的對象。

2015年,分級基金作為彼時的爆款登上瞭舞臺。分級基金引入金融衍生工具,給基金加杠桿,使基金的A級、B級份額風險收益表現有一定差異化。隱藏著杠桿的分級基金,通過“總有一款適合你”的策略,迎合瞭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的需求,吸引到更多追逐高收益的投資者,擴大瞭基金規模。

2015年上半年行情火熱,分級基金的B級份額通過其自帶的杠桿效應收益不俗。iFinD數據顯示,2015年初至6月15日,共有18隻分級基金的分級B漲幅超200%。收益誘惑下,投資者淡化瞭對杠桿風險的警惕,蜂擁而至,分級基金市場的總體規模從年初的1300億飆升到二季度末的4600億。

一位業內人士感慨說:“分級基金是天才的發明。不用基金公司營銷,就能迅速增長。”

好景不長,隨著下半年市場轉向,千股跌停之下杠桿反殺,分級B的損失也成倍放大,多隻分級B遭遇腰斬。截至2015年末,分級基金的市場規模回落到1600億。

鵬華基金就是分級基金野蠻生長的典型代表。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在2014年底,鵬華基金凈資產規模約為686億元;借著分級基金在牛市中的高額收益帶來的吸引力,2015年二季度末,鵬華基金的凈資產規模達到瞭2271億元,增幅231%,是那半年裡當之無愧的頂級爆款;然而,隨著市場轉向大跌,鵬華的收益率和資管規模也急轉直下,到三季度末時,公司凈資產規模僅剩994億元,僅僅一個季度就慘遭腰斬。

監管層也關註到瞭分級基金的風險。2018年4月27日,“一行兩會一局”聯合發佈的《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要求,“公募產品和開放式私募產品不得進行份額分級”,並要求存量分級基金應當在2020年底前取消分級運作,完成規范和整改。

2020年將要過去,12月初,存量分級基金密集發佈分級份額終止運作並將終止上市等公告,分級基金的瘋狂歲月即將成為歷史。

兩輪牛市中的爆款基金最終都黯然收場,不禁使人深思,這一次的爆款基金之風,會走向何方。

隨風而起的爆款基金,未必是投資者扶搖直上的階梯。對於部分投資者而言,頭部基金公司、明星基金經理歷史業績的號召力不言而喻。在渠道方和基金公司的賣力營銷下,基金資管規模不斷擴張,爆款基金接連誕生。

雖然不同於過往兩輪牛市中的爆款基金,在這輪爆款基金產生過程中,市場並沒有出現系統性的泡沫,但是依然存在風險,需要警惕。

爆款基金不斷的背後往往是市場整體或局部的過熱。2020年以來,在流動性充足的背景下,大量資金蜂湧到以科技、醫藥、消費為代表的部分板塊,導致不少個股的估值升至歷史高分位。雖然新興行業發展前景廣闊,但並不代表上市公司股價隻升不跌,一旦市場出現波動,抱團取暖的爆款基金能否經受流動性測試,將成為一個嚴峻考驗。

對於投資者而言,爆款基金從來不意味著財富快速增長的階梯,市場越是火熱,投資者越是需要保持冷靜與理性。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