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刺繡有多美?英國商務大使變“忠粉”,巴寶莉主席大呼“顛覆想象”

《中國經濟周刊》楊琳|北京報道

一隻“蝴蝶”能飛多遠?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用瞭15年尋找答案。

15年前,已在國內男裝市場站住腳的夏華,帶著團隊來到瞭貴州黔西南山寨,和中國傳統刺繡制造瞭“一場艷遇”。在這裡,絲線將那些古老的神話詩歌化成蝴蝶、花草、神靈,通過繡娘的指尖代代相傳。

夏華認為,這種藝術不應僅僅局限在當地人的視野。此後,她和團隊尋找繡娘,收集紋樣,把民族傳統刺繡轉化成設計語言,定格在一件件時裝、工藝品之上。

2017年9月,夏華第一次把深山繡娘帶出國門,走上倫敦秀場。這些栩栩如生的花鳥圖騰甚至吸引瞭歐洲商界、時尚界的頂級人物不遠萬裡來中國,親近中國文化。

2017年9月,繡娘們登上倫敦T臺

老外的中國繡夢情緣

夏華編織的這一場“繡夢情緣”,讓很多國外的商界大咖沉醉其中。前不久去世的英國商務大使、英國董事學會主席芭芭拉·賈琦(Barbara Judge)就是中國刺繡的忠實粉絲。

她與夏華相識於2015年英國的一場企業傢論壇,第一次見面就被夏華繡花衣上的精美花紋吸引住瞭。

不久後,賈琦邀請夏華去傢中做客。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夏華說,這次見面給她們都帶來瞭“巨大改變”。

“我要去中國,我要去看看你的繡娘們。”賈琦這麼說時,夏華覺得她是開玩笑,結果當晚就收到瞭對方的信息:機票已經買瞭,即使隻有24小時,也要來中國。

2018年,賈琦再次來到中國。這次,時任巴寶莉集團董事會主席的莊貝思(Sir John Peace)與她同行,帶著團隊一起來到瞭貴州黔西南的大山深處。

2018年,芭芭拉·賈琦在貴州與繡娘們合影留念

在那裡,賈琦和繡娘們學繡花、學織佈、學蠟染。近幾年,中國繡花衣陪伴她出席無數個重要場合,幾乎變成瞭中國繡娘的“傳播大使”。

“去世前不久,她還講這段故事、講跟我的友情、講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講對繡娘們刺繡藝術的熱愛。”談起這位今年8月離世的好友,夏華非常不舍。

莊貝思到瞭貴州直呼“我的想象都被顛覆瞭,這一切太美瞭!”外界很難想象,這位歐洲時尚界的大咖,最喜愛的“下午茶”竟然是繡娘傢裡的甘蔗。

“離開的時候,莊貝思真的是不願意走。繡娘們在村口給他唱苗語歌曲‘謝謝你’,他上瞭三次大巴車都下來瞭,他說他真的不想走。”夏華還能記得莊貝思第一次看到中國的繡花衣時的情景,“他和繡娘一個說英語,一個說中國少數民族的語言,但是竟然交流瞭一個多小時。”

“中國的民族品牌終將影響世界”

“歐洲人是真的喜歡我們的東西。”夏華感慨道。去年10月,“深山集市”在倫敦開集,外國人排瞭上百米的長隊,挑選喜愛的產品,主動和繡娘合影。

“深山集市”是夏華考慮到手工藝品制作耗時長、價格相對較高等因素後決定采用的銷售模式,主打體驗化、場景化,讓消費者體驗“在山裡趕集”的感覺,所以以此命名。自2018年8月在北京僑福芳草地正式落地以來,“深山集市”在國內外已經開瞭超百場。

繡娘們的作品展示 《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跟隨“深山集市”,很多少數民族的繡娘第一次走出大山,來到北京、上海、倫敦等世界各地,成瞭中國繡娘的代言人。她們從小就跟著村裡的老人學繡花,刺繡紋樣背後的詩歌、神話和文化遺產已經成瞭她們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一張人物繡片,苗族繡娘就能娓娓道來:“這是蝴蝶媽媽和水泡戀愛,生下12個孩子,其中一個是薑央,我們的祖先。”

民族傳統刺繡靠的是口口相傳、代代相傳,為瞭不讓這種技藝消亡,夏華帶著團隊自15年前挨傢挨戶尋找繡娘。至今,她們一共找回瞭13000多名繡娘,通過走訪、鑒別和認證,建立線上數據系統,收錄瞭5000餘種民族傳統紋樣,每一種紋樣都都承載著的不同的民族故事。

“每一次進山裡,當我聽到哪傢的老媽媽離世瞭,那種刺梨花再也沒人繡得出瞭,誰傢的閨女進城打工瞭,她傢的繡法要失傳瞭,我覺得很可惜。”夏華說。

從紙巾盒、杯墊,筆記本,到時裝、沙發、屏風、壁畫,繡娘們的作品賣到瞭全世界,包括Lanvin前創意總監Alber Elbaz、“婚紗女王”桂由美、奢侈品女鞋Jimmy Choo的設計師周仰傑在內的時尚大咖都成瞭她們的買傢。

這些年來,夏華一直希望,中國的傳統刺繡能夠真正的變成時尚美學,用中國的時尚態度影響世界。她認為,品牌走出去不是學別人有多麼國際化,而是把屬於自己的價值能真正呈現出來,最民族的就是最國際的。

“我說要在一個村子、一個縣去打造一個品牌,大傢一開始都覺得不可能。但誕生眾多世界級品牌的比埃拉也是意大利的一個小村莊啊!”夏華相信,“隨著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自己的民族品牌終將會影響世界。”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