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親密關系中,我變成瞭另一個人?

“媽,你能不能別問瞭?能不能讓我安靜一會….”

辦公室裡,小袁正對著電話發脾氣。

看到我進來,就好像找到瞭救命稻草。

啪的一下掛瞭電話,立馬拉著我說:

“現在的父母好煩人,我這才多大,整天催著我相親、嫁人,都快要被他們煩死瞭……”

看著小袁嘮叨抱怨的樣子,我好像也看到瞭曾經的自己。

父母辛辛苦苦坐滿瞭一桌菜,等著我回去吃飯,我卻因為在單位受瞭一點兒氣,回傢就沖他們大喊大叫,還拒絕吃飯。

父母發動親戚朋友為我介紹男朋友,我卻以“不到30歲不嫁人”為理由,推掉瞭一場又一次約會。

我在公司彬彬有禮,對待陌生人笑臉盈盈,回到傢關起門卻沒瞭耐心,一言不合就惡語相向。

其實細細想來,這樣的場景,想必在看的你我都經歷過。

我們把好脾氣都留給瞭朋友、同事,卻唯獨把最壞的心情留給瞭親人。

為什麼我們會在最在乎的人面前,呈現最“壞”的自己?

美國關系心理學傢米歇爾·斯基恩在《嘿,反常的我》一書中說,我們之所以把最壞的脾氣撒向最愛的人,是因為深埋在內心的被拋棄、自我否定、多疑等信念。

01

作者米歇爾,美國關系心理學傢,她非常擅長運用接納與承諾療法、圖式療法和辯證行為療法等幫助人們疏解憤怒、抑鬱、焦慮等負面情緒,修復個體創傷,解決關系問題,曾在全球30多傢出版物上發表文章,並出版瞭《嘿,反常的我》等7部心理學作品。

本書從分析瞭幾乎所有人在童年時期形成的五種核心信念,並運用各種心理學方法,幫我們重新理解過往經歷如何導致瞭當前的問題,讓我們在分析自己的過程中,修正自己的依戀模式。

02 認清自己的核心信念

書中為我們帶來瞭五種信念,分別是拋棄、多疑和虐待、情感剝奪、自我否定和失敗

這些信念多是童年經歷帶給我們的情感痛苦——它可能會觸發憤怒、羞愧、孤獨、傷心、焦慮及內疚。

而這些童年的記憶,或多或少的會刺激日後強烈的行為。

當我初次看到這些信念,對著自己平時的表現,覺得在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是:自我否定和失敗。

為瞭進一步驗是否是這兩個,可以用書中關於這五個核心信念的自我評估表進行確定。

即通過相應的問題,參照自己的現實表現,為自己打分。

分數越高,證明自己越擁有這方面的信念。

通過做五種自我評估試卷,綜合來看,自己自我否定和失敗這兩個核心信念的分數最高。

在書中,關於這兩個核心信念是這樣定義的:

擁有自我否定信念的人通常會有以下想法:如果大傢真正瞭解我,他們就會拒絕入與我交往;

我不值得被愛;

我為自己的缺點感到十分羞愧;

我給大傢呈現的是虛假的自我,如果他們看見真實的自我,他們就不會喜歡我瞭。

擁有失敗信念的人,通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大部分同齡人都比我成功;

在生活中,我總不如他人聰明;

與他人不一致會使我感到十分羞愧;

我沒有任何過人之處。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核心信念,可以更好的瞭解自己、認識自己。

03 識別自己的行為反應

瞭解瞭自己的核心信念,下面我們看一下,當某些事情觸發瞭自己的核心信念時,自己會采取哪些行為應對。

生活中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刺激因子,比如無處不在的情境、對話以及人都可以成為始作俑者。

在這些因素當中,我們可以將其區分為兩種類型:

即“有毒”人群(總是觸發我們核心信念的人)和“有益”人群(隻是偶爾觸發我們核心信念的人)。

對應五種核心信念,這裡也有五種“有毒”人群。

拋棄類型人群——拋棄信念

虐待類型人群——多疑和虐待信念

剝奪類型人群——情感剝奪信念

毀滅類型人群——自我否定信念

批評類型人群——失敗信念

這些“有毒”人群總是在挖掘我們的消極信念,總是讓我們錯誤地認識自己、他人及世界。

因此,在與他們交往時,我們必須要承受他們帶來的刺激行為。

對於自己瞭來說,“有毒”人群是毀滅類人群和批評型人群。

相應的,自我否定信念觸發的行為有:

你喜歡隱藏真實的自己;

你總是強求安心的感覺;

對他人的批評,你總覺得難受,聽不進去;

你總是拿自己的缺點與他人的優點比較等

失敗信念觸發的行為有:

你允許他人批評自己、貶低自己的成就。

你貶損自己的天賦或潛能;

你隱藏真實的自我,害怕他人發現自己的缺點;

你避免一切關系等

04 如何擺脫核心信念的掌控

1.關註現在,擺脫過去

日常生活中,當遇到突發狀況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聯想以往過去相似的事情。

即童年的經歷存儲在我們的記憶中,當遇到能夠與這些信息匹配的情境時,我們的大腦就像走馬燈似的,可以自動回顧過去的場景。

但是,大腦所采取的捷徑隻能評價過去的情境,隨著事情的發展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有時候憑以往的經驗辦事並不能對當下遭遇的事情做出正確的判斷。

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後退幾步,與過去的故事保持一定距離,活在當下,擺脫固執的思維模式,以平和的心態看待眼前的一切。

2.接納與承諾療法

當事情發生後,我們也嘗試采取一切方法,試圖控制和最小化核心信念帶來的痛苦,但是,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怎麼做,最終這種痛處都是無法避免的,一切逃避的行為都會以失敗告終。因為我們的核心信念形成於童年的經歷,它們屬於個體經歷中經久不衰的部分。

既然核心信念帶給我們的痛苦是不能克服的,那麼對癥下藥,我們可以接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即不要逃避,停止一切搏鬥和掙紮的行為,然後用心感受與核心信念相關的消極情緒。

痛苦的想法和感覺來來去去,它們不會永遠駐足,就像天氣一樣。

天陰的時候,等一等,就變晴瞭。

米歇爾說:“如果你想擺脫你所面臨的痛苦,那你必須去認識它,瞭解它的根源。

這本書非常適合那些害怕被拋棄而不斷掙紮的人,也非常適合那些失去愛人而痛苦萬分的人,還可以幫助那些一直被放錯位置的人。

如果你也存在這些問題,不妨一看。

收藏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