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分析: 印度經濟為何如此落後於中國?

參考消息網12月10日報道 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12月9日發表該報副主編維克拉姆·康納的題為《為什麼印度經濟已經如此落後於中國》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過去30年來,中國和印度都躋身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在扶貧方面,兩國的成就是驚人的。這兩個國傢已經令大約10億人脫離貧困,其中中國貢獻瞭這個數字的四分之三。

然而,雖然30年前這兩個經濟體在很多方面是相當的,但現在情況已經不一樣瞭。在幾乎每一個社會和經濟方面上,中國的表現都超過印度。

對為什麼中國發展的速度比印度快,有很多種解釋。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在1978年開始其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比印度早瞭十多年。

中國的改革的性質也不同。它從農業改革開始,令中國的農民對他們的財產擁有更大的控制權,並擁有更好的價格。這提高瞭中國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鼓勵發展服裝以及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這些領域,其廉價的勞動力令其能夠快速變得有競爭力。隨著越來越多工人進入城市,中國的城市化加快,產生集聚效應。

中國的城市化率大幅提高,從1978年的18%提高至2018年的59%(印度目前是34%)。中國的制造業領域在其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在規模和先進程度上都有所發展,並成為很多制成品全球供應鏈中的最大參與者。隨著全球公司在中國建立生產業務,這帶來瞭更多就業機會以及技術轉讓。

印度在1991年的改革取消瞭“許可證制度”的一些因素,並部分放開進口和外國投資。雖然這些都是重大改革,刺激瞭包括外國投資在內的更高的投資率,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繞開瞭農業領域——大部分人口生活在農業領域,因此並沒有像在中國那樣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簡而言之,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令人印象深刻的最初爆發後,印度並沒有繼續堅持其改革。

相比之下,中國保持持續的改革進程,包括允許私營、外國以及集體所有制企業經營等體制改革,私有化部分國有企業,加強產權管理,以及最近的擴大數字經濟。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增加其基礎設施支出,並且現在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鐵和高速公路網絡。

糾正一種流行的看法很重要,即印度同中國相比,基礎設施不足是其相對表現不佳的一個主要原因。

正如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黃亞生教授所指出的那樣,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基礎設施很差,但仍然增長迅速。中國是在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後才建設其基礎設施的,而不是在那之前。

他說:“‘中國奇跡’的發生,並不是因為它擁有光彩奪目的摩天大樓以及現代化的公路,而是因為大膽的經濟自由化和體制改革……創造競爭並培養私營企業傢精神。”基礎設施或許有助於維持中國的快速增長,但並不是原因。

中國優越的基礎設施是很多年快速增長和持續改革的結果,這產生瞭財政資源。

中國的體制令其政府在很多方面更有效,其政府措施也更具創新性,比如建立經濟特區。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擁有廣泛的全國醫療服務網絡。它還強調公共衛生措施。

中國還始終在教育方面投資更多,提高識字率——尤其是女性的識字率——提高瞭學校和大學的入學率,並增加研發開支。

包括印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在內的很多經濟學傢指出,兩國在醫療和教育的關鍵領域的差距是決定兩國經濟表現差異的最重要決定因素。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