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攔路虎”:物價比30年前還便宜,央行撒錢700萬億也沒用?

當我們在抱怨豬肉價格太貴,快要吃不起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我們的好鄰居——日本卻無時不刻不在盼著物價飆漲。為瞭救活物價一成不變的經濟市場,日本在2013年1月定下瞭2%的通脹目標。是的,你沒有聽錯,為瞭激發經濟活力,日本不惜設置瞭物價上漲目標。

不過,這個看似簡單的目標,日本卻是一次都沒有達成。2019年3月4日,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公開表示,日本經濟不再處於通縮狀態(物價持續下跌),相信通脹將維持緩慢上升。然而,日本萬萬沒有想到,因為一場疫情的影響,自傢經濟磕磕絆絆地從長期通縮走出來數年之後,一夜間又回到瞭“通縮”的老路。

那麼,日本的通縮究竟嚴重到瞭什麼地步呢?

日本政府11月2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全國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核心CPI)錄得-0.7%,已經連續第6個月“負增長”(自5月以來),且創下自2011年3月以來最大降幅。近30年來,日本物價已陷入長期萎靡甚至下跌的“怪圈”。

房產、牛肉飯、生活必需品價格比30年前還要便宜!

“牛肉飯”是日本當地用作為衡量日本通縮的指標之一。1990年,日本知名連鎖快餐巨頭吉野傢的一碗牛肉蓋飯售價為400日元,而在2020年,同樣一碗牛肉蓋飯的價格隻需要352日元(折合約22元人民幣)。

此前曾有日本媒體做過一項調查,1989年至2018年,日本全國460傢超市的約1600種商品中,包括調味品、衛生紙在內的45%商品的平均價格都出現下降。而日本的房價更是呈現“龜速上漲”,截至目前,日本房價最貴的時候還是在1990年。

(圖片來源:子圖網)

澤平研究院的分析報告曾提到,在1970-2017年,全球包括日本、美國、意大利、德國、法國等23個經濟體在內,房價上漲中位數達到20.6倍、年均增速平均為6.5%。然而,日本的房價累計漲幅卻低於4倍,年均增幅也低於3.5%。2017年末,日本的房價僅為巔峰時期(1990年)的60.3%。你

曾幾何時,安倍晉三曾試圖用“三大法寶”——超寬松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一系列結構性改革舉措,將日本救出通縮陷阱。然而,一切都在今年8月戛然而止。8月28日當天,在任期還剩下近12個月,各種政策還在實現的路上,安倍晉三以身體不適為由辭職,丟下瞭這麼一大個“爛攤子”。

事實上,在安倍經濟學周期的2013年至2019年,日本經濟已有瞭走出通縮的跡象,通脹指數長期在1%上下徘徊,GDP增量連續7年實現正增長(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首次)。這其中還多虧瞭日本央行敢於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2013年4月將量化寬松(QE)升級為量化與質化寬松(QQE),並在2016年1月引入印鈔機中的戰鬥機——負利率來進行“救市”。

然而,無論日本如何地動山搖地“放水”,直到手上的彈藥“空空如也”,但是通縮卻仿佛帶有“金鐘罩”護體,還越來越深入地影響日本經濟。

經濟上的“慢性病”,各國談通縮“色變”!

那麼,通貨緊縮究竟是何方神聖,竟然能引得日本為其感到“焦頭爛額”?

在經濟學中,通貨緊縮與我們所熟知的通貨膨脹齊名,兩者的概念正好相反。一般來說,通貨膨脹指的就是因市場貨幣供應等不足導致的物價上漲,老百姓手上的資金也會出現貶值。與此相反,當一個社會進入瞭通貨緊縮狀態之後,貨幣變得更加值錢,人們的投資和消費欲望也會大大降低。

簡單來說,通貨膨脹的存在,是經濟增長時產生的過熱反應,至少說明瞭市場需求高漲,經濟活力旺盛。但是通貨緊縮則預示市場需求開始不足,社會不發展瞭,居民抱著現金不肯放手,整個社會一片死氣沉沉,經濟增長也將停滯。

在一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寧願出現通貨膨脹的疑難雜癥,也不想出現通縮這等“慢性病”。各國央行更是談通縮色變。在今年新冠疫情的蔓延之下,日美歐等國傢的央行以萬億為單位進行“直升機式撒錢”,本質就是要解決疫情導致需求低迷從而引發通縮的問題。

以美國為例,歷史上,美國至少發生過四次嚴重的通貨緊縮,每一次都引發瞭大規模的銀行破產和失業。其中,最嚴重的要數1929年-1937年的經濟大蕭條,這次經濟危機使得西方經濟體系的GDP總量回落超過40%,出口業務的萎縮幅度超過60%,還間接誘發瞭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前,日本的通縮雖不至於美國那般嚇人,但也在全球赫赫有名,不僅持續瞭將近30年時間(自1990年以來),而且該國央行用盡一切辦法“印鈔放水”,都難以激起一絲漣漪。

三大原因“束縛”日本物價上漲

不過,為何遲遲無法瓦解“物價持續低迷”這個大Boss,恐怕日本政府心裡比誰都清楚。

一邊印鈔一邊收稅?——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

從2001年3月開始,日本央行就啟動瞭印鈔的水龍頭(QE)。截至 2020年10月末,日本央行的資產負債規模已經達到698萬億日元。而在今年7月,該央行665.9萬億日元資產在其2019年GDP總量的占比就高達120.3%,成為繼瑞士央行之後全球第二傢資產規模超過本國GDP的央行。

然而,令人無語的是,對比起1990-2000年期間45萬億日元的印鈔總額,日本當前印瞭將近700萬億日元的鈔票,流轉至企業乃至普通人手上的現金規模卻與30年前幾乎沒差。據日本經濟部發佈的數據,2020年該國私人部門貸款總額僅為500萬億日元左右。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政府在“背後作妖”——發出來的錢,終究又想方設法從老百姓手上要瞭回去。

數據顯示,從2009年-2019年10年時間內,日本稅收收入在財政收入的占比已經從36%提升至60%。例如:去年9月,安倍晉三宣佈幼兒園免教育費,同時,也宣佈消費稅從8%漲到10%。對比之下,美國的做法則是,肆無忌憚地印鈔,政府還給老百姓減稅,暗示國民都隨便花!哪管未來洪水滔天?

低欲望——不消費,愛儲蓄

對於當前的閑置,日本著名的經濟評論傢大前研一曾直言,日本已進入瞭“低欲望社會”。

根據日本國稅廳的調查數據,1999年時,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達461萬日元(折合約28.9萬元人民幣)。沒想到的是,20年的時間過去瞭,到2019年日本人的平均年收入竟然還下降至436萬日元(約27.3萬元人民幣)。雖然工資下降的幅度很小,但也讓人瞠目結舌瞭。

考慮到工資沒法在短時間內上漲,商品價格又長期維持不變(甚至可能更便宜),日本國民自然也降低瞭消費投資的欲望,順便就提高瞭儲蓄意識。就連企業,也在想方設法存錢求增值。數據顯示,2019年,日本企業內部存款金額達到瞭將近500萬億日元(約31.3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日本2019年度全年的經濟總量(約554.5萬億日元)。

(圖片來源:子圖網)

此外,雖然日本央行近20年來先後推行“零利率”乃至“負利率”等工具,試圖以此降低民眾的儲蓄意願。但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按照當前-0.7%的通脹率(截至今年10月),將錢放在銀行要繳0.1%的額外費用,但是存款人的實際回報率可能達到0.6%。因為物價一直下跌,把錢存起來,將來將能夠買到更多的東西。

也就是說,即便日本卯足瞭勁往市場上撒錢,但是沒有設計出讓國民獲得薪資上漲再帶動消費市場和物價上漲的經濟循環機制,即使央行投放的鈔票一次比一次多,但是百姓還是捂著錢包不放,一切都是“白搭”。

老齡化,少子化等人口問題形成惡性循環

另外,日本社會當前面臨著嚴重的老齡化以及少子化等人口問題,這也阻礙瞭該國的消費增長。在2019年,日本出生人口降至86.5萬人,新生兒數量以30年來(自1990年)的最快速度下降。

今年9月15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發佈數據,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首次突破3610萬人,達到3617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28.7%。創下有史以來新高。據此,日本成為全球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國傢。

(圖片來源:Worldometer網站)

伴隨著日本人口問題而來的,是暴增的社會保障費規模。據悉,2019年,日本社會保障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高達34.9%。然而,為瞭降低整體的社會保障負擔,日本又想出瞭一招——延長退休年齡。

(圖片來源:Worldometer網站)

今年2月,日本國會通過瞭一項修訂案,要求企業自2021年4月開始,將員工的退休年限延長至70歲或是廢除退休年限,力爭打造一個“終身不退休”的社會。截至2019年,日本仍在工作的65歲以上人口達到892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的13.3%,已經連續16年增加。

考慮到日本當前的人口問題沒法在一朝一夕之內解決,未來養老等社會保障經費的擔子,還是落到瞭奮鬥中的年輕人身上,這也讓年輕一代失去瞭生子甚至賺錢的動力。因為到瞭晚年,還是要為謀劃生計而努力,一切似乎陷入瞭一個惡性循環。

文 |廖力思 題 | 黃紫鎵 圖 |饒建寧 盧文祥 審 |陳佳麗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