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 | 美國學者: “中國威脅”是假, 對華無知是真

美國學者貝一明為《中國日報》旗下中國觀察智庫獨傢撰文指出,當前美國對中國的恐懼和仇視不斷上升,在“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的背後,是美國政界對中國真實情況的瞭解極其匱乏。在“新冷戰”思維的影響下,真正的中國問題專傢反而在美國受到排斥。如果長此以往,處於戰略劣勢的將是美國。

近年來,美國對於中國的看法越來越負面。對一個日益具有“侵略性”的中國充滿恐懼和仇視,已經成為美國政界高層的主流觀點——雖然並沒有什麼證據表明這是事實。

不論是在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內,這種焦慮情緒都正在蔓延開來。在他們看來,美國社會大大小小的任何問題,如果不能和新冠肺炎疫情掛上鉤,那麼一定是因為中國的“侵略性”導致的。

//

認識偏差

//

你可能會認為,在一些媒體全天24小時不間斷地瘋狂炒作“中國威脅”論的情況下,美國一定會下大氣力去獲取有關中國的真實信息,那些懂中文、瞭解中國文化和政治的人才一定會非常吃香。

那你就錯瞭。

當前中國在世界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而美國對此是如何反應的呢?我們看到,美國軍方和情報界通過大打“新冷戰”牌,獲得巨額預算,但美國對中國經濟、政治和外交政策等的理解程度卻不升反降。那些具有長期在華工作經驗,或精通中文的專傢,反而更難通過“安全審查”、獲得提拔重用。

去年我在華盛頓驚訝地發現,在當前這場“中國威脅”鬧劇中,許多真正的中國問題專傢被完全忽視瞭。

在喬治·奧威爾的小說《1984》中,被稱為“老大哥” (Big Brother) 的獨裁政府有句著名口號:“無知就是力量”。而如今的現實就是,那些鼓吹“新冷戰”的人們似乎正在把這一口號付諸實踐。

這一現狀如果拋開危險性不說的話,其實也是蠻有趣的:過去十年來,中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影響力日益增長,中國研究機構正在崛起成為全球領導者,在納米技術、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等領域湧現出一大批論文專著,這些研究成果隻以中文出版,不為英語國傢的學者所熟知。隨著這一趨勢持續上升,未來美國科學傢恐怕必須得把中文練得接近母語水平才行瞭。

目前美國之所以對中國的理解存在政治偏差,部分原因應歸咎於對技術的過度依賴。許多人認為,隻要把大量原始數據——比如衛星圖像、相關文件、廣播新聞等,輸入超級計算機,那麼中國的整體情況就自動生成瞭。但實際上並非這樣簡單,隻有深刻理解瞭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才能對美國制定對華戰略產生真正意義。超級計算機隻會把你埋沒在一堆數據中,無法創造性地替你拿出解決方案。

//

化解矛盾

//

所謂“國傢戰略”,應該始終基於這樣的假設:“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中美關系當前確實可能處於比較緊張的階段,但未來將如何發展我們並不知道。面對所謂的“中國威脅”,美國的反應過於情緒化,並且用“中國威脅”論來為美國上至政界精英下至平民百姓簡單粗暴地處理中美關系辯護,這實在是一種戰略上的愚蠢之舉。

沒有哪位白宮貿易顧問能夠斷言未來中美永遠不可能緊密合作。這樣的未來不僅可行,而且大有可能,但關鍵取決於美方是否能夠抓住這一機遇。

具體來說,美國首先要在中國研究領域加大投資力度,在中國文化、歷史和語言方面積累起專業知識。

其次,現在中國許多地方省市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已經可以和世界上一些主要國傢相提並論,因此未來美國需要將目光不僅集中在北京,也要關註西安、成都等地區,培養瞭解中國地方發展狀況的相關人才。

最後,當前美國有一種觀念正在發酵,那就是在同中國打交道時不需要制定一個長期深入的戰略,也不需要瞭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科技發展,隻需要加大武力威懾——建造更多的航母、不斷升級核打擊力量就行瞭。這種觀念極其危險,必須及時糾正。

中美利益沖突和觀點分歧總是在所難免的,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瞭解中國的專傢,來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向那些政客闡釋政中國的世界觀,指出一些矛盾沖突其實根本不是存在於中美兩個國傢之間,而是存在於不同的跨國集團之間。

如果美國缺乏這樣的專傢,甚至僅僅因為某人會講中文就從一開始對他抱有偏見,那就危險瞭:美國政客由於手中沒有足夠的資源來與中國進行任何有意義的討論,隻會進一步加劇與中國的緊張關系。如果美國政界連一個能說出上海市市長的名字,或者知道中國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商是誰的人都沒有,那麼處於戰略劣勢的將是美國,而不是中國。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