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井空近照曝光,宛如少女,網友卻問穿沒穿丨被綁架的大腦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37歲蒼井空發瞭微博,說自己感冒,咳嗽不停。原本隻是很正常的一個動態,卻沒想到評論區裡一片嘩然:

蒼老師,你這是,沒穿?

還是原來的味道……

蒼老師你這麼拍肯定是故意的

這評論區,太難看,是我我就關閉評論功能瞭。

原來,蒼井空自拍照中裸露面積較大,看不出來穿還是沒穿衣服。也難怪網友會如此這般的“意會”,畢竟,其成為雙生子人母之前,是日本AV女優。

雖然按照世俗說法,蒼井空息影、結婚生子,早已從良入俗,但此前的人生印記卻很難被抹去。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效應。它就是認知一個人的非常重要的規律: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 ),通常叫做“第一印象效應”

它的意思是指,人們在精神和心理上,都會比較重視一開始就得到的信息,並據此信息,對他人作出推測和判斷。

顯然,會對蒼井空做出猥褻意味評論的網友,就是在受這種效應影響後做出的反應。

在人們的初始印象裡,蒼井空最初進入視野,不是以街邊普通人身份,而來自情色AV影碟和電影的AV女優角色。她所從事的情色女郎這一職業,從一開始就讓知曉她的人,對她的身份、判斷、情緒等等有瞭定性定論。

所以日後,在這個心理基礎上,每當公眾見到蒼井空的訊息,無論她做瞭什麼,無論她所做的與情色是否有關,人們都會對她的行為和狀態,打上“情色女郎”、“AV女優”的烙印。

如果是普通人曬一張衣著稍顯暴露的照片,觀眾大概率會朝情色意味方向去想。但是有此從業經歷和標簽的蒼井空,卻一定會被大眾指責和戲謔:蒼老師,你又重操舊業瞭嗎?

你可以說,這是大眾對一個人的刻板印象,也可以說大傢的觀點太跟風,為何不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而一味地以其人過往的身份去認知眼前這個人?

的確,從眾是烏合之眾的特點之一,但要讓人不評價,除非自己從未背負過類似標簽。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時不時地發出大尺度的自拍照,實在有故意牽引公眾視線和關註度的嫌疑。而一旦這種操作被戳破,又以人母身份來左右人們的認知,從心理角度來說,其營銷人設的實質和心思,未免過於討巧。

既要以過往標簽撈金,又要讓公眾記住自己的人妻良母身份,試問,既然選擇瞭“既當撈金女又要立牌坊”的做法,又何懼公序良俗的種種評論呢?

此外,關於蒼井空評論一事,還應註意到另一個效應,那就是自我服務偏差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是“自我服務偏差”。它的意思是說,無論是哪一個人,幾乎是任何人,在覺知和判斷自己是怎樣的人時,總會傾向於把自己當成很不錯的人。

簡單來講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我感覺良好”。

再明確一些來說就是,人們往往認為成功是因為自己努力,而失敗就是外界環境或者其他人的原因,不是自己的原因。

心理學傢韋納經過研究認為,人類的這種自我服務偏差,是由個體長期生活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歸因傾向”所決定的。

當網友在評價蒼井空時,他們不僅僅是在評價一個前AV女優,更是在下意識地表達自己高高在上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中不但包括瞭道德制高點優越感,還包括瞭“我”比“蒼井空”行事端正,“蒼井空”就比“我”低等的良好的自我感覺。

所以,評論者會選擇性的忘記蒼井空已經息影,已經生瞭孩子,成為一個母親的事實,而刻意放大此前蒼井空作為AV女優的既往歷史和身份,以此滿足自己的私欲。

古人說過一句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永遠的屬性,所以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我們理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但這種發展的眼光,似乎人們更願意留給生命、生活、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留給蒼井空,這一類娛樂流沙。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