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放棄珠峰“巖面高程”? 權威人士披露中尼技術團隊如何達成共識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李司坤]2020年12月8日,國傢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裡互致信函,共同宣佈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成員、中尼珠峰測量聯合技術委員會成員蔣濤8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透露,這一數字得來的背後,是中尼雙方團隊7輪談判的結果,而選擇於8日共同宣佈這一結果,是“順理成章的事”。

中方的測量團隊於今年5月27日完成瞭測量任務,尼泊爾方面更是早在2019年就對珠峰完成瞭測量,為什麼直至12月8日兩國才共同宣佈測量結果?對於這一問題,蔣濤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技術角度來看,中尼兩國組成的中尼珠峰測量聯合技術委員會一直到10月底11月初才完成全部的計算、檢核、數據比對和高程確定工作,而在此之前,這一委員會已經先後開展瞭7輪雙邊技術會談,在這些會談上,中尼雙方要對各自的數據處理結果進行比對,並協商共同確定最後的珠峰高度。“我作為核心技術團隊的一員,全程參與其中,在我看來,中尼雙方能在12月8號這一天共同宣佈這一結果,可以說是非常快瞭。”蔣濤說,發佈日期的選擇並不存在政治上的考慮,就是個“順理成章的事”。“科學上的事不能有任何馬虎,一定是要非常嚴謹的,”他對記者強調,“否則數據一旦發佈,如果有任何問題,就會產生歷史性的錯誤。”

中尼雙方經過7輪技術談判才確定瞭最終的珠峰高度,在這漫長的7輪談判背後,中尼雙方是否在在相關標準及最終數字的確定上產生過“嚴重分歧”?蔣濤對《環球時報》記者透露,事實上,中尼雙方在每一輪的會談中,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大的爭議,隻是在技術上存在一些小分歧,“例如標準的選擇,中國以往用的是黃海高程基準,而尼泊爾方面是印度洋高程基準。但在國際合作中,采用任何一方的高程基準實際上都是不合適的。”他表示,符合國際慣例的做法是采用第三方高程基準,所以兩國的科學傢共同商定,選用國際大地測量協會推薦的全球高程基準相關的一些參數。“在這個基礎上統一瞭標準後,後面的工作就順理成章瞭。”

但圍繞珠穆朗瑪峰的官方高度,中尼雙方並非沒有過分歧。根據路透社的說法,尼泊爾采用的是印度測量局於1954年測量得出的8848米,這一結果包括峰頂上的積雪,而中方在2005年5月測量確定,珠峰峰頂的巖石面海拔高程數據為8844.43米,比1954年的結果低約3.7米。

對於此次中尼雙方在珠峰高度上取得的共識,尼泊爾當地媒體《加德滿都郵報》曾興奮地表示,這一共識不僅為兩國宣佈這座世界最高峰的新高度鋪平瞭道路,也結束瞭持續15年的關於珠峰的官方高度究竟是“雪面高度”還是“巖面高度”的討論。尼泊爾為什麼如此執著珠峰的“雪面高度”?對此,蔣濤提示《環球時報》記者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尼泊爾這個國傢是個旅遊國傢,旅遊業在其GDP中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全世界的旅遊愛好者包括登山傢登上山頂的時候,所站立的就是雪面,作為登山傢來說,自然是希望用雪面高程的。”他說道,所以尼泊爾從它自身的角度出發,傾向於用雪面高程,對這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蔣濤指出,中方在2005年測得的巖面高度代表瞭當時我們的測繪科學傢的一個美好願望,即把珠峰頂上雪的厚度精準測算出來,“這也代表瞭我國科學傢的一種探索精神。”此次中尼兩國共同宣佈一個唯一的珠峰高程,符合兩國領導人的期望,也符合普通老百姓的認知。”蔣濤表示,“不可能說兩國共同宣佈一個雪面高度,再宣佈一個巖面高度,這就產生瞭矛盾。”

《紐約時報》曾於2018年發文稱,中國在尼泊爾的堅持下,“放棄瞭采用巖面高程”的說辭,還進一步稱這是因為“從西藏一面攀登珠峰的人數有所下降”“在山頂證書上多出的那幾英尺,足以讓一些登山者轉換路線,選擇從尼泊爾登山和花錢。”

“如果你是登山傢,你當然願意登上珠峰的證書上的高度更高一些,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蔣濤同時指出,《紐約時報》稱“中國放棄瞭巖面高程”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我們並沒有說要放棄巖面高程,我們隻不過為瞭落實《中尼聯合聲明》,同意共同宣佈珠峰高程。”他說,“尼泊爾是我們的好朋友,中國人以和為貴。”

在蔣濤看來,中尼雙方此次能夠在珠峰高度上消弭長達15年的分歧,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兩國領導人於2019年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聯合聲明》中提到的共同宣佈珠峰高程並開展科研合作。除此之外,雙方的科學傢、技術團隊本身對此事也是很興奮的。“雖然說兩國團隊因為疫情的影響沒能見上面,但是通過幾輪視頻會談,大傢也都非常熟瞭,能感覺到非常友好的氛圍,也都有把事情往好的方向去做的出發點。”蔣濤回憶道,盡管在會談過程中碰到瞭一些科學層面上的小分歧,但雙方都是朝著積極方向去解決,而不是抬杠、吵架。“雙方的7輪談判都是非常友好的,最後的結果雙方也都是非常認可的。”蔣濤說道。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