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中日民眾感情出現反差, 值得我們深思

外交部網站消息,2020年11月3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第16屆“北京-東京論壇”開幕式上發表視頻致辭。

王毅說,我剛剛結束對日本、韓國的正式訪問。訪日期間,中日雙方確認,要按照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精神,面向未來,紮實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訪問還達成瞭五點重要共識和六項具體成果。其中的人員往來“快捷通道”今天得以正式啟動,相信將為疫情背景下加速復工復產合作、助力經濟復蘇提供重要支撐。

王毅說,新冠疫情讓世界各國深刻感受到人類是命運相連的共同體,也讓中日兩國人民的傳統友好再次得到彰顯。我們不會忘記,中國疫情暴發之初,日本各界踴躍捐贈防疫物資。“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真情話語讓與病毒殊死搏鬥的人們感到溫暖。疫情在日本發生後,中國人民也感同身受,投桃報李。由此,我們還回憶起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和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時兩國人民之間濃濃的愛心傳遞。傢有患難,鄰裡相助。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會記住有個好鄰居是多麼重要,都會感激那些為中日友好奔走奉獻而又默默無聞的兩國民眾。

王毅表示,民間友好始終是中日關系發展的重要基石。但目前兩國民眾感情出現反差,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北京-東京論壇”今年進行的輿論調查顯示,中國民眾的對日好感度不斷上升,達到45%的高位,而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卻降到瞭10%的新低。中日之間既有廣泛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矛盾分歧,需要妥善把握和處理。對於雙方的共同利益,我們要不斷拓展弘揚,使之成為連接雙方的堅實紐帶。對於分歧和敏感問題,我們應該把它放到適當位置,進行建設性管控。在事關對方的內政問題上,要堅持相互尊重,體現作為近鄰的理解和包容。

王毅強調,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時代,大眾和社交媒體對兩國民眾的相互認知和感情互動產生著重要作用,也承擔著特殊責任。

一是追求真實。兩國媒體在報道對方國傢時不應刻意裁剪,而應將實際情況完整展現。多個國際機構的獨立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多年在90%以上。這些活生生的事實,有必要也應該客觀呈現在日本媒體的版面上。二是傳遞善意。“以和為貴”、“以善為本”是兩國人民自古以來共同遵循的道德信條,也是兩國媒體應當追求的新聞倫理。應跨越兩國社會制度和理念的不同和差異,以更加包容和友善的態度,推動兩國人民更好相互瞭解,更多相互認知。三是共創未來。中日所處的亞洲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發展板塊,正在致力於打造攜手發展的命運共同體。希望兩國媒體登高望遠,著眼未來,聚集中日合作的正能量,展示亞洲及世界發展的新願景。

據瞭解,“北京-東京論壇”創辦於2005年,每年舉行一次,在北京與東京輪流舉辦,是兩國間層次較高、規模較大的官民互動交流平臺。本屆論壇主題是“疫情後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的作用”。

據《今日中國》雜志網站消息,11月17日,由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中日關系輿論調查”結果首次以在線方式在北京、東京發佈。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受訪者對日印象改善的趨勢從2014年開始持續至今,但2020年的數據顯示,這一回暖勢頭有所放緩。2020年,中國受訪者對日本總體印象持“很好”或“相對較好”的比例為45.2%,與2019年的45.9%基本持平。在受訪者被問及如何看待當前中日關系時,選擇“好”或“比較好”的中國受訪者比例為22.1%,比2019年(34.3%)下降12.2個百分點。對於未來中日關系發展,選擇“變好”或“相對變好”的中國受訪者比例為38.2%,與2019年(39.2%)基本持平,選擇“變壞”或“相對變壞”的比例為9.6%,比2019年(18.6%)下降9個百分點。選擇“沒有變化”的比例為35.6%,比2019年(33.7%)上升1.9個百分點。

以下是王毅視頻致辭全文: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很高興應邀出席第16屆“北京-東京論壇”開幕式。我剛剛結束對日本、韓國的訪問返回北京,目前正在接受防疫隔離,請允許我以視頻方式向中日各界朋友們表示誠摯的問候。

訪日期間,中日雙方確認,要按照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精神,面向未來,紮實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同時,雙方還認為,兩國要履行國際責任,攜手應對挑戰,為促進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訪問還達成瞭五點重要共識和六項具體成果。我感到高興的是,作為六項具體成果之一的人員往來“快捷通道”今天得以正式啟動,相信這將為疫情背景下加速復工復產合作、助力經濟復蘇提供重要支撐。

各位朋友,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世界各國深刻感受到人類是命運相連的共同體,也讓中日兩國人民的傳統友好再次得到彰顯。

中國有句老話,“患難見真情”。我們不會忘記,中國疫情暴發之初,日本官民各界踴躍捐贈防疫物資。“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寫在醫療物資上的真情話語,讓與病毒殊死搏鬥的人們感到溫暖。“武漢加油”、“中國加油”,這聲發自內心的支持鼓勵,給身處抗疫戰場的人們送去勇氣和信心。相信日本朋友同樣也記得,疫情在日本發生後,中國人民感同身受,投桃報李,立即采取瞭善意回饋行動。“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一批批防疫物資又從中國匯集起來運送至日本各地。由此,我們還再次回憶起,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和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時兩國人民之間濃濃的愛心傳遞。傢有患難,鄰裡相助。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會記住有個好鄰居是多麼重要,都會感激那些為中日友好奔走奉獻而又默默無聞的兩國民眾。

各位朋友,

民間友好始終是中日關系發展的重要基石。“北京-東京論壇”今年進行的輿論調查顯示,中國民眾的對日好感度不斷上升,達到45%的高位,而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卻降到瞭10%的新低。姑且不論這一調查的準確度如何,兩國民眾感情出現反差是一個事實,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在我看來,日本社會的對華認知似乎出瞭偏差和問題。

中日之間既有廣泛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矛盾分歧,需要妥善把握和處理。對於雙方的共同利益,我們要不斷拓展弘揚,使之成為連接雙方的堅實橋梁和紐帶。對於分歧和敏感問題,我們應該把它放到適當位置,進行有效和建設性的管控。在事關對方的內政問題上,要堅持相互尊重,體現作為近鄰的理解和包容。中國政府和各部門正在為此而做出不懈努力,我們希望日本政府和主管部門也能采取同樣的態度。

各位朋友,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時代,大眾和社交媒體對兩國民眾的相互認知和感情互動產生著重要作用,也承擔著特殊責任。我想就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追求真實。信息化帶來傳播迅捷便利的同時,也衍生出虛假新聞、另類事實、信息鴻溝、認知屏蔽等挑戰。兩國媒體在報道對方國傢時不應刻意裁剪,而應將實際情況完整展現。坦率地講,一些日本民眾對中國的認知因缺乏真實和全面的信息而有所偏頗。今天的中國以舉國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上首次消除絕對貧困;以新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堅定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決反腐倡廉,黨風政風更加清朗。多個國際機構的獨立調查顯示,中國民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多年在90%以上。這些活生生的事實,有必要也應該客觀呈現在日本媒體的版面上。

二是傳遞善意。“以和為貴”、“以善為本”是兩國人民自古以來共同遵循的道德信條,也是兩國媒體應當追求的新聞倫理。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影響著兩國民眾能否和平相處、世代友好。中日社會制度不同,媒體報道理念也有差異,但雙方應跨越這些不同和差異,以更加包容和友善的態度,推動兩國人民更好相互瞭解,更多相互認知。

三是共創未來。世界正在經歷百年變局,兩國媒體應深入思考如何讓這個世界越變越好,人們越走越近,而不是彼此疏離,相互猜忌。中日所處的亞洲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發展板塊,正在致力於打造攜手發展的命運共同體。希望兩國媒體登高望遠,著眼未來,聚集中日合作的正能量,展示亞洲及世界發展的新願景。

各位朋友,

“計利應計天下利”,這是一句在中日兩國都時常被引用的漢詩,映照出兩國有志之士為天下擔當、為歷史守正的寬廣胸襟。本屆論壇圍繞“疫情後國際秩序與中日兩國的作用”展開深入探討,恰逢其時也很有意義。我期待與會各界朋友坦誠相見,為後疫情時期中日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建言獻策,匯聚共識。預祝第16屆“北京-東京論壇”圓滿成功!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