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指標怎麼定?

力爭完成

△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 現場圖 國是直通車 陳婧 攝

作為率先從疫情沖擊中恢復的國傢,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如何?

11月29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在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上表示,今年全年,中國經濟可爭取2%左右的增長。

在劉世錦看來,明年正常情況下可以爭取7%—8%或以上的增長率,但不是重返高增長的軌道。其原因在於,今年的基數低,仍屬恢復性增長,今明兩年平均增速達到5%左右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狀態。

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之後,除瞭GDP指標之外,是否應當設置與民生更加緊密相關、更加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增長指標,以此推動經濟更好發展?

新指標一:穩定或擴大就業

“建議我國經濟采取就業指標打頭、GDP指標收尾的指標體系。”劉世錦表示,穩增長是為瞭穩就業,就業指標也能有效衡量全社會資源利用狀態。這應是一個力爭完成的指標。

而目前采用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和新增就業人數指標,還沒有形成城鄉統一的就業狀況指標。劉世錦認為,這主要是由於過去受制於城鄉二元結構,農村隱蔽失業難以計算,統計能力不足等因素。但是目前這種情況已有瞭實質性改變,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數字技術在某些方面已處在全球前列。

“隻要真正高度重視,拿出疫情跟蹤那麼一種勁頭,我們完全可能形成全面、客觀、及時反映城鄉就業真正狀態的數據,為判斷經濟和就業形勢提供可靠依據。”劉世錦表示。

此外,劉世錦認為,還可引入居民人均收入、物價水平、宏觀杠桿率、全要素生產率等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全局性指標。“GDP指標還是要的,但應該是預期性、結果性、後置性的,不再作為掛帥指標。事實上,如果前述指標處在好的區間,GDP增速就是適當的。”

新指標二: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均等化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認為,應當圍繞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和均等化來設置一個硬性指標。

樊綱指出,目前城市與城市之間、城鄉之間各個領域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和均等化差異較大。“如果通過10年到15年的時間,能夠真正消除這些差別,實現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和均等化,居民更加能夠安居樂業,社會更加穩定。因此我認為這一指標是值得社會評估的。”

如何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均等化?樊綱認為,應當以城市群建設為抓手,先推進城市群內城市之間、城鄉之間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均等化,進而逐步擴大到更多地方、更大范圍,包括落後地區和邊遠城市,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國傢的現代化。

在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劉世錦建議,應當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繼續推進並擴展義務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隨人員流動可攜帶的政策。逐步打通農村社保和城鎮居民社保的銜接,分期建設主要面向外來人口特別是農村進城人口的安居房工程。

中等收入人群占比應提升至40%左右

就業的改善有利於居民收入的增長,也有助於消費能力的持續提高。而消費是穩定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

“按照目前的趨勢來預測,消費在年內要轉為正增長,現在看來可能難度非常大,因為前10個月還是負的5.9%。”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今年以來,我國防控疫情和經濟恢復都走在世界前列,但恢復還是很不平衡的,消費相對於投資和出口,需求端相對於供給端的恢復是相對滯後。

談及消費恢復滯後的原因,王一鳴分析認為,除瞭疫情抑制瞭消費傾向和消費預期之外,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特別是邊際消費傾向更強的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長偏低,對擴大消費形成明顯制約。

王一鳴表示,要加快釋放內需潛力,消費是一個重要的著力點,也是構建“雙循環”的重要抓手。從當前來看,擴大消費會對經濟的穩定復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保企業、穩就業,才能保障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消費才有更大空間。因此,王一鳴建議,既要重視穩定現有就業崗位,更要鼓勵發展多元化新就業形態,最大限度擴大就業空間。

此外,王一鳴認為,中等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更高,是購房買車、教育醫療、休閑旅遊等中高端商品和服務消費的主力軍,是引領消費結構向高端化、多樣化、個性化升級的中堅力量,對於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有強大支撐作用。因此,應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認為,“十四五”期間,要把促進擴大消費的著力點放在大幅度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上,力爭使中等收入群體達到6億人左右,使中等收入群體占總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40%左右。“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將會對擴大消費市場、提高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形成巨大的推動。”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