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 中國與發達國傢重要區別是結構性潛能大而非依賴刺激政策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侯潤芳)11月29日,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隨著經濟恢復到正常增長軌道,宏觀政策也要相應回歸正常狀態。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的重要區別是,還有相當大的結構性潛能驅動增長,而非主要依賴於宏觀刺激政策。在房地產、基建、出口等高速增長期結構性潛能逐步消退後,十四五期間要著力發掘與中速增長期相配套的結構性潛能。

“國內大循環需要‘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

劉世錦提出,開放型、內需為主的國內大循環需要“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其中,“1”指的是,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下一步中國的中速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更好的要素集聚效率在今後五到十年,可以提供70%-80%的增長潛能。”

“3”指的是,在實體經濟方面補上我國經濟循環過程中的三大短板: 一是基礎產業效率不高的短板。現在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性壟斷,存在競爭不足的問題,補這個短板將有利於全社會降成本。第二個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的短板。今後十到十五年時間,中等收入群體應力爭實現倍增,由4億人增加到8億-9億人。補這個短板將有利於擴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同時擴大人力資本。第三個是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短板。基礎研究、源頭創新這是我們內循環中的“卡脖子”環節,補上這個短板才能有效應對外部“卡脖子”問題,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創新型國傢。

“2”指的是,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這是全球性、中國具備一定優勢的新增長潛能。

“簡單地說,‘1+3+2’結構性潛能就是一個龍頭引領、補足三大短板、兩個翅膀賦能。”劉世錦同時指出,現在這些結構性潛能還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合理的體制機制政策的束縛,往往是看得見,抓不住。下一步應當通過更大力度、更有實效的改革開放,使這些結構性潛能“變現”

“五大改革挖掘結構性潛能”

那麼,如何以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釋放結構性潛能?劉世錦建議,要推動五大改革:一是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創造條件允許宅基地使用權向集體組織外部流轉等。“集體土地入市、宅基地流轉有利於通過交易發現、提升土地價值,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真正保護農民利益。土地交易收益優先用於農民社保,以現代化社保體系取代土地的保障功能,把稀缺的土地資源配置到更有效的用途。”劉世錦說。

二是推動空間規劃和公共資源配置改革。尊重人口流動的市場信號,按人口流向分配用地指標、財政補貼資金等,並依照人口佈局變化定期調整城市規劃。

第三項要推進的改革是,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通信、金融等在內的基礎產業領域,應該在放寬準入、促進競爭上,要有一些標志性的大動作。

第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的改革,逐步打通農村社保和城鎮居民社保的銜接,分期建設主要面向外來人口特別是農村進城人口的安居房工程。

最後,深化高水平大學教育和基礎研究領域改革。劉世錦建議,像當年辦經濟特區一樣,創辦高水平大學教育和研發特區。西湖大學開瞭頭,應該支持鼓勵更多的類似大學和研究機構脫穎而出。對於解決科技“卡脖子”問題,可實行揭英雄榜方式,引入競爭機制,社會各類機構廣泛參與,重點向民營機構開放。

此外,劉世錦還建議,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相關領域深化改革,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國際談判中涉及到的一些難點和焦點問題,比如打破行政性壟斷、公平競爭、保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國資國企改革、產業政策轉型、改革補貼制度、轉變政府職能、維護勞動者權益、保護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等。不是別人要我們改,而是我們主動要改。”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侯潤芳 編輯 趙澤 校對 劉軍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