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比重為何處於下降狀態? 工信部副部長詳解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工信部副部長王志軍28日在京透露,當前中國制造業比重正處於下降狀態,且降幅跟其他國傢相比明顯過快,2016年中國制造業占經濟的比重峰值達到32.45%,隨後出現瞭波動中的趨勢性下降,2019年降至27.17%。

當天,由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清華大學區域發展研究院承辦的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舉行,王志軍在參加該論壇時作上述表態。

“制造業比重下降有一定的客觀性。”王志軍指出,隨著產業分工水平不斷提高,制造業中的非制造環節不斷分離出來,形成瞭服務性產業,所以制造業占經濟的比重會出現結構性下降。

他舉例稱,比如集成電路,實際上在該產業發展初期包括四個環節,設計、制造、檢測、封裝,這四個環節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統計都列入制造業,但隨著技術發展,這四個環節獨立成瞭四個產業,其中設計和檢測成瞭服務性產業,這樣真正列入到制造業統計范圍內的隻剩下制造和封裝。

“這樣實際上在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制造業比重占比是下降的,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意味著制造業的生產增速要與經濟增速基本同步,這個在我們國傢既是必須的,也是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王志軍如是說。

他進一步稱,首先,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傢,工業化進程還未結束,產業鏈、供應鏈處於中低端,而且不完整,斷點和缺陷很多,工業發展的空間還很大。

其次,中國制造業比重出現過快下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於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與虛擬經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這樣的結構性矛盾導致近來中國制造業從業人數和資金流入都呈現放緩甚至是下降趨勢,這和中國仍處在一個發展中國傢的階段並不相襯。

“國際上也有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成功經驗,最明顯的就是德國,上世紀90年代一直到現在近30年的時間,德國制造業占經濟總體比重穩定在23%左右的水平,也有數據說是20%左右的水平,在金融危機變動過程中,出現瞭暫時的波動,但是其後穩定性非常強。”王志軍稱,目前德國更加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德國《國傢工業戰略2030》提出到2030年德國工業產業占經濟比重要提高到25%,比現在比重還要提高,一方面其重視制造業,另一方面是意識到新一輪技術革命會產生許多新的制造業。

王志軍強調,中國必須更加重視發展制造業,借鑒德國等國傢始終重視發展制造業的經驗和做法,加大技術創新和要素資源向制造業有效集聚,努力做大做強中國制造業,為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傢作出更大貢獻。(完)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