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傢:年過半百的夫妻,關系再好,也不要走得太近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在很多人心中,都存在著這樣一種觀點: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為瞭別人而活。傢人也好、子女也好。

隻有在自己步入中年之後,工作穩定,父母健在,子女成年,此時的人生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誠然,這種想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就像上文提到的,在中年之前,尤其是五十歲這一年齡節點,個體的生活都是十分繁忙的。

首先,作為一個獨立的成年人,工作和做出貢獻是必須的;其次,作為傢中的子女以及自己子女的傢長,應該擔負起很多的社會責任;最後,作為一個丈夫,在感情問題上也是要註意很多事情的。

所以在這樣“忙碌”的生活中,應該怎樣將有限的時間與精力分配到眾多事情當中去,就成為瞭眾多個體所面對的一個難題。

我們知道有一句俗話說“距離產生美”。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很多時候會誤以為,隻有靠得越近,關系才會越親密。

其實也不是絕對的。尤其是在最親密的夫妻之間,那些已經到達“知天命”年紀的夫妻早已攜手半生,一同經歷瞭風風雨雨,不再是年輕時的少男少女。

所以兩人之間的關系也許會更傾向於一種親密的傢人關系,亦即是很多人說的,“將愛情變成瞭親情。”

所以此時的夫妻對於彼此的各種方面都是十分熟悉和瞭解的,不管什麼事情,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對方,並且為其做出一定的考慮。

但是人畢竟還是一個個體,夫妻除瞭共同的圈子,勢必還會存在一些自己獨有的社交關系。所以此時的夫妻更多的可以是在彼此的生活當中達到一種和諧,既不會因為長時間相處而拌嘴,也不會因為“各過各的”而變得冷淡。

除瞭將生活與各自的社交圈進行一種“重新連接”之外,此時的夫妻雙方,也許對於親情會產生更加重視的情況。

無論是自己的父母、親屬,還是另一半的父母和親人,經歷瞭數十年的交往之後,也已經會獲得一種較為親密的瞭解。

所以,將一些時間與精力用在與親人交往上是此時中年夫妻的一大特征。

就像著名歌手周傑倫的一首描寫親情的歌曲《外婆》當中的歌詞一樣,“大人們以為出門前桌上放六百塊就算是孝敬,一天到晚拼瞭命錢賺少瞭又有什麼意義?

其實對於很多老人而言,子女的經濟能力真的不重要,“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塊”。

所以我們也許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與自己的父母爭吵,即使自己都已經是很多孩子的傢長,這種爭執也依然不斷。

就是因為彼此之間存在的代溝以及對於各種事情的不同的看法,會導致兩人的意見不同。此時,假如兩人缺少溝通,那麼就會出現不斷爭吵的情況。

所以這種情況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每個人都有變老的時候,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到瞭五十歲這個坎,基本就會宣告自己朝著老年在邁進,也應該對於自己之後的生活進行一定的思考與規劃瞭。

比如說自己在老年之後的生活是怎樣的,應該尋找一些什麼樣的興趣愛好,與哪些好友一同度過無聊的時光等等。

宋朝著名的僧人青原行思曾說,人生有三個階段: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其實指的就是對於自己眼中世界的建構、解構以及重構。

我們人生數十載,也會有相似的經歷。當我們到達五十歲左右時,應該做的就是重新審視一些事情,讓自己活得更加通透。

最終,綜上所述,當夫妻兩人已經步入五十歲這個年齡段,應該註意在彼此之間,應該留下一些空間,讓彼此的生活更加稱心如意,為之後的階段做好充足的準備。

作者 | 湯先生

編輯 | 湯先生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贊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註!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