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傳統通脹度量會面臨四方面不足與挑戰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27日電 央行官方微信27日發佈政策研究文章,作者為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題目為《拓展通貨膨脹的概念與度量》。這是自央行11月17日開設“央行研究”專欄(下設“政策研究”“工作論文”兩個欄目)以來,發佈的第3期“政策研究”文章。

  來源:央行官方微信

  文章指出,貨幣銀行學教科書教給大傢的一個基本經濟規律是,過量(超過GDP增速)的貨幣擴張會帶來通貨膨脹。但近來這個規律似乎正在失效,形成對基本知識的重大挑戰。從邏輯上來說,有三處可能出現差錯:一是貨幣概念和范疇可能變瞭;二是從貨幣到通脹的映射關系出問題瞭;三是通脹的概念、范疇和度量出瞭問題。

  文章稱,通脹既是央行觀察經濟金融狀況的終極變量,也常是一個中間變量。傳統的通脹度量會面臨四個方面的不足和挑戰。

  第一,較少包含資產價格會帶來失真,特別是長周期比較的失真。

  周小川在文章中表示,從長期看,當前通脹度量問題中一個突出的瑕疵是,對投資、資產的價格度量覆蓋比較少,權重比較低。按照過去的概念體系,與消費者有關系的主要是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消費者似乎不太關心投資,投資主要與企業和企業傢有關系,資產貴瞭,與CPI的關系不密切,但實際上資產貴瞭一定會影響今後生活。如果資產貴瞭,養老投資的回報就會降低。

  對於住房,過去的概念是購房算作投資,價格變化不計入CPI;後來則租房可計入,但在籃子中的權重偏小;再後來,人們主張把自住房用類比租金來計量,但是住房權重仍相對比較小。當全球人口上升到70億,城鎮化成為相當多數人生活、工作的必然選擇,城市可用地變得很稀缺且價格高昂,使得通脹度量再也不能無視或者低估住房的因素。總之,通脹在長期度量上存在問題,特別是資產價格如何反應到生活質量、支出結構上。

  第二,以什麼收入作為計算通脹的支出籃子。

  目前,CPI的支出籃子是傢庭可支配收入。“羊毛出在羊身上”,當人們認定眼下要為養老、醫療、子女教育更多地繳款(包括稅、保費等),意味著當下這些項目更昂貴瞭。那麼,可否試測一下,以稅費前凈收入為籃子的、更為綜合的物價指數及相應的通脹,也許更能反映“生活成本”。

  相關的另一個難題是人們是否能感知或測度自己的稅費前凈收入?因為許多未拿到手的收入是預扣或企業代繳的,其中一些不甚透明。盡管不好計算,但人們也是常常做橫向對比的,即平均來講,與同等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工作強度的人相比,你如果幹其它工作可能的收入水平是多少。

  總之,收入的測度以及按什麼收入來定義支出籃子並計算物價水平,會影響具體人們的通脹感知和預期,傢庭可支配收入的籃子小瞭些,而籃子以外內容的價格上漲的較多。而從宏觀經濟模型來看,分類勞動者的平均凈收入等於勞動對GDP的邊際貢獻,則是清晰、無可置疑的。

  第三,勞動付出的度量如何影響通脹的感知。

  周小川指出,人們想測度的一個指標是通過工作換取特定收入的辛勞程度,或者說獲得特定消費效用的勞動付出。經濟學裡狹義的效用函數大約是指一定量的支出所能換取到的消費滿足度。廣義一點可以是一定量的勞動付出所換取的消費滿足度,再廣義一點還可包括少勞動、多休閑多換取的綜合滿意度。經濟學已有不少文獻提及或討論過“休閑”的概念及其函數關系。人們需要休假,但目前經濟學裡的物價指數和通脹概念還難以應對休閑。

  如果很多人在工作中加班加點越來越多,上下班通勤時間越來越長,退休年齡不斷後移,休閑也必然更少。這聽起來像是上述用更多的勞動付出換取更少的消費效用,這在概念引申上應該是一種通脹。盡管現行通脹統計及分析未把這種概念和關系納入其中,但仍可提示去關註我們最終想測度的是什麼,如何解釋某些群組感覺生活艱難、滿意度不高的現象,以及這對貨幣政策的含義。

  第四,基準、可比性和參照系。

  通常,物價指數中各消費組成部分都有其權重,權重是可測度並及時調整的,這在數理上支持瞭跨一個年度縱向比較的可比性。

  當消費結構出現很大變化時,處理基準和權重的方法論受到挑戰;科技快速發展帶來的性價比變化有可能高估通縮的程度;再加上上述跨期縱比的科學性與人們常會橫比的選擇不一致,這就帶來瞭爭議之處。不能簡單地去批評消費者說公式是對的,消費者是錯的。

  當前,不少國傢的貨幣政策面臨著不能有效達到通脹目標的問題,無論使用的是標題通脹還是名義通脹。總之,需要明確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如何對目標進行測度。測度對於經濟社會而言是相當復雜的,可能需要更廣義的通脹概念;如何對通脹進行測度,值得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