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斯托弗·萊恩: 中美兩國會再打一場大國爭霸戰嗎?

導讀:近日,美國《外交事務》雜志刊載本文論述中美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作者追溯瞭上個世紀英德兩國爆發大戰的起因,並將今日的中美關系與一戰前英德關系作瞭比較。作者在本文中既客觀論述瞭霸權國傢為維護其地位不擇手段的事實,也對中國可能的未來走向妄自揣測。中國長期以來堅持和平發展的外交路線,多次重申永遠不會稱霸,但作者像絕大部分西方學者一樣,不願相信這一點。觀察者網翻譯本文,謹供讀者參考。

[文/克裡斯托弗·萊恩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的決策者、權威人士、國際關系學者和政策分析人士一直認為,大國戰爭無非是過去時代的遺物。1986年,歷史學傢約翰•劉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將二戰後的時代稱為“長期和平”時代,因為蘇聯和美國最終並沒有發生沖突。幾年後,政治學傢約翰•穆勒(John Mueller)提出,不斷變化的行為規范使大國沖突變得不合時宜。到瞭2011年,心理學傢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認為,“長期和平”已經演變成“新的和平”,其標志是人類已經越來越少的使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

當然,阿富汗、利比亞、蘇丹、敘利亞、烏克蘭和也門等國持續不斷的沖突也說明,現階段在小國爆發有組織的武裝沖突並不罕見。盡管如此,鑒於自16世紀現代國際體系建立以來血腥的政治歷程,令人感到吃驚的是大國之間自1945年後就再沒有爆發過戰爭。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大國沖突再不會出現。事實上,盡管學術界和政界人士試圖不再將大國戰爭視為真實的威脅,但大國之間爆發戰爭的條件仍然存在。當今大國之間的緊張局勢依舊持續存在,尤其是在美中兩大國之間,任何一個火星都可能引爆兩國之間的沖突。因出現權力轉移的趨勢,兩國又都在競爭本國的聲望和地位,這增加瞭兩國迎頭相撞的幾率。如果兩國不改弦更張,兩國在未來幾十年間爆發戰爭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克裡斯托弗·萊恩: 中美兩國會再打一場大國爭霸戰嗎?-圖1

不應有的樂觀主義

即使在美中地緣政治競爭加劇之際,大多數認真思考外交政策和大戰略的美國人也拒絕相信戰爭可能會發生。這種樂觀主義主要來自於幾個著名的國傢行為理論。首先,兩國間經濟方面高度的相互依賴性降低瞭兩國爆發武力沖突的風險。但歷史提供瞭許多例子來反駁這一假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歐洲各國在經濟和文化上的相互依存度達到最高峰,而兩大主要交戰國英國和德國間更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即使美中兩國的相互依存關系在理論上可能會降低兩國間爆發戰爭的風險,但兩國的經濟聯系近年來已經開始土崩瓦解,雙方都開始與對方的經濟脫鉤。

質疑爆發大國戰爭的可能性還源於對核威懾力量的信心。核戰爭所引發的同歸於盡風險當然在防止冷戰變成熱戰方面發揮瞭作用。然而,近幾十年來,技術進步削弱瞭這種威懾力。小型化、低當量核彈頭和高精度載具的結合,使曾經難以想象的事情變得不難想象:打一場不會導致世界毀滅的“有限”核戰爭。

最後,其他學者認為,所謂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將維護和平。這種觀點認為,美國通過領導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邊機構以及傳播和平合作這一原則理念,現已為國際行為提供瞭規律性和可預測性。一些人,比如政治學傢吉爾福德·約翰·伊肯伯裡(G.John Ikenberry),就樂觀地預測,盡管中國會崛起,美國的主導地位最終將結束,但這種秩序仍能持續數十年。

然而,這種假設是有問題的。這一秩序不僅受到國際形勢變化的挑戰,而且在傳統上捍衛這種國際秩序的國傢內部,其政治形勢也發生瞭變化。在美國和歐洲,民粹主義和非自由主義民主的興起是對當前秩序的反彈,也是對擁護並從這種秩序中獲利的精英的反彈。隨著國內對該秩序的支持減少,權力的天平開始向其它國傢傾斜,這一體系調停沖突的功能必然會受到削弱。崛起中的大國也可能會看到一個徹底改變此體系的機會,從而增加瞭爆發戰爭的可能性。

歷史課

除瞭理論之外,歷史還表明,對大國戰爭的制約要比表面看上去的更弱。特別是,1914年,英德兩國的較量達到瞭爆發戰爭的高潮,這一過程表明瞭兩個大國是如何被無情地卷入到一場沖突中去的,而這場沖突直到爆發那一刻都看似不太可能發生。這場戰爭與今天美中兩國間的競爭再相似不過瞭。

20世紀初,德意志帝國迅速增長的經濟、技術和海軍力量開始對既有的英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發起挑戰。盡管兩國之間有著密切的貿易關系,但英國精英開始將德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視為一種威脅。此外,他們憎恨德國在經濟方面的成功,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成功源自於他們視為不公平的貿易和產業政策:他們認為,德國的繁榮源於國傢幹預,而不是源於主宰英國政治經濟的自由放任主義做法。英國的精英們也對德國懷有深深的反感,因為他們認為德國的政治文化使軍隊享有特權,其價值觀與自由主義價值觀基本上是對立的。簡單地說,他們認為德國是個不可救藥的壞角色。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戰爭一開始,英國人就立即把這場沖突理解為是自由主義與普魯士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

英德兩國在爭權奪利的同時也在爭奪輿論主導權。德國建立大型海軍和拓展海外殖民地的國際政治戰略激怒瞭英國,英國作為一個擁有廣大海外領土的貿易國,不能忽視在北海對面出現一個競爭性的海軍強國。然而,實際上,德國的造艦計劃並不是出於經濟或軍事考慮,而是德國渴望獲得國際地位。德國的目標不一定是要挑戰聯合王國,而是要國際社會承認它是與英國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國。

盡管兩國存在一些可能引發沖突的誘因,但在1914年8月兩國爆發戰爭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歷史學傢查拉•斯坦納(Zara Steiner)和基思•尼爾森(Keith Neilson)所指出的,兩國“在領土、皇位或邊界方面沒有什麼直接沖突”。事實上,有一些重要的因素還可能會促進兩國間的和平:貿易、文化紐帶、相互聯系的精英和皇室傢族等等。

那他們為什麼要打仗?歷史學傢瑪格麗特•麥克米倫(Margaret MacMillan)的答案是,這場戰爭是“一個感到自己優勢正在消失的主要全球大國與一個崛起中的挑戰者爆發沖突所致。”

這種轉變很少能被和平管控。現存強權往往過於傲慢,總是教導別國該如何管理本國事務,但對較弱小國傢的恐懼和擔憂卻往往漠不關心。這樣的強權,比如當時的英國和今日的美國,不可避免地會抵制自己的病危通知,而崛起中的大國則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它應得的份額,無論是殖民地、貿易、資源還是影響力。

1914年前的英德對立與當代美中關系之間的相似之處既引人註目,也值得人們警惕。美國發現自己正處在英國曾經占據的位置上,一個相對實力正在逐漸減弱的在位霸主。華盛頓和那時的倫敦一樣,也對敵手的崛起表示不滿,因為它把這種崛起歸咎於不公平的貿易和經濟政策,並認為其對手是一個壞角色,其價值觀與自由主義背道而馳。對中國而言,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一樣,今天迅速崛起的中國希望自己被承認為是在國際舞臺上與美國平等的大國,並在自己所屬的地區謀求霸權。英國無法以和平方式適應德國的崛起,這引發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是否遵循英國的先例將決定美中競爭是否以戰爭告終。

理念之爭?

對中國領導人來說,他們本國的歷史為那些未能躍升成為強權的大國提供瞭警示。正如學者們所指出的,中國在19世紀中葉的兩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兩國擊敗,是因為中國無法適應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由於中國領導人應對不力,更強大的帝國主義列強才能夠控制中國的內政;中國人把後來西方列強和日本壓制中國的時代稱為“百年國恥”。

中國目前的崛起是因為它想要為自己所遭受的恥辱復仇,並恢復其在19世紀前東亞的主導地位。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是這一過程的第一步。為瞭刺激經濟增長和促進現代化,中國融入瞭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正如鄧小平在1992年所說,“落後就要挨打。”北京的長期目標不僅僅是致富。它的目標是在足夠富有後獲取必要的軍事和技術能力以爭奪東亞霸權,將美國趕出這一地區。中國加入這一世界體系並不是為瞭保護它,而是要從內部挑戰它。

這一戰略已經成功。中國在每一重要的實力尺度方面都在迅速接近美國。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稱,以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按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現在已接近美國的70%。隨著中國繼續從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中迅速復蘇,在這個十年結束前,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中國都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從軍事角度看,情況也類似。2015年,由蘭德公司組織的研究“美中軍事記分卡”提到,美中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力量差距正在迅速縮小。中國業已提高的軍力正威脅著該地區的美國艦隊和基地。這項研究的作者也對這種轉變表示驚訝。他們說,“即使對本報告的許多撰稿人來說,他們一直在跟蹤亞洲軍事形勢的發展,變化的速度……也令人感到震驚。”

美國決策者越來越多地將美中競爭不再視為一場傳統的大國競爭,而是民主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較量。今年7月,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發表瞭一次演講,其主要目的是從意識形態角度塑造美中敵意。他說:“我們必須牢記,(中國共產黨)政權是一個馬列主義政權。”

美國不能再忽視我們兩國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根本差異,就像中國共產黨從來沒有忽視過一樣。

就像在冷戰時期將蘇聯描述成“邪惡帝國”,將中國政府的合法性從美國公眾心中抹去、將中國刻畫成國際政治中的壞角色,這種言辭的目的就是為將來更激烈的美中摩擦打下基礎。

不僅像蓬佩奧這樣的鷹派人士已透過意識形態棱鏡看待中國。就是華盛頓的一大批當權者也開始相信,對美國的真正威脅不是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和經濟實力,而是北京對美國政治和經濟發展模式發起的挑戰。正如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和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2019年所寫的,“中國最終可能會提出比蘇聯更強大的意識形態挑戰”;中國“崛起為超級大國將使專制政體產生很大吸引力。”

美國對華政策的這種意識形態轉向是不明智的。它在華盛頓制造瞭一種狂熱情緒,使戰爭更有可能發生。美國最好應該把意識形態從這一局勢中剔除,把它與中國的關系當作一種傳統的大國競爭關系,在這種競爭中,外交的目的是通過妥協、和解和求同存異來管控競爭。另一方面,意識形態競爭的本質是零和遊戲。如果你的對手是邪惡的,妥協(實際是談判本身)就會變成綏靖。

前路危險

今天,美中關系正處於自由落體狀態。由於特朗普政府發動瞭貿易戰,美中經濟關系已岌岌可危,美國的技術政策旨在迫使華為等中國企業關門大吉。很容易看出,任意幾個著火點都可能在未來幾年引發戰爭。朝鮮半島事態可能會將美中兩國卷入其間,兩國的軍事演習也加劇瞭南中國海和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華盛頓也在挑戰有關臺灣地位的長期共識,逐漸接近承認臺灣獨立於中國,並公開承認美國曾有保衛臺灣的軍事承諾。美國還對北京的新疆政策以及在香港實施嚴厲的新安全法做出瞭強烈反應。在這兩起事件中,美國兩黨官員都譴責瞭中國,國會和特朗普政府都對中國實施瞭報復性制裁措施。

盡管遇到瞭美國的反彈,中國仍不太可能放棄本國成為東亞地區霸主的目標。北京還將繼續敦促美國給予它平等的大國地位。如果要迎合中國意願避免戰爭,那就要美國收回它對臺灣作出的安全保障承諾,並承認北京對臺灣擁有主權。華盛頓還需要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它的自由主義價值觀不是普世的,就此停止幹涉中國內政不再譴責北京的香港和新疆政策,並不再赤裸裸地要求變更體制。

克裡斯托弗·萊恩: 中美兩國會再打一場大國爭霸戰嗎?-圖2

美國采取這些措施的可能性很小。這樣做意味著承認美國主導地位的終結。這使得爆發熱戰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與冷戰時期美蘇一般接受對方在歐洲的勢力范圍不同,今天,華盛頓和北京對誰應該在東海、南海和臺灣地區享有主導地位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美國公眾輿論也不太可能阻止這場可能發生的戰爭。從歷史上看,美國外交政策決策圈並不積極呼應公眾輿論,許多美國選民對美國的對外軍事承諾及其意義知之甚少。一旦中國發動攻擊,特別是對臺灣發起攻擊,“聚旗效應”(譯註:聚旗效應是政治學和國際關系上的一個概念,指在國傢面臨戰爭或是外交危機的時候,國傢領導人或執政者能在一定時期內獲得很高的支持度,同時國內輿論會減少對政府施政的批判。)和美國政府操縱輿論的能力很可能會化解公眾的反戰情緒。美國領導人會譴責北京是一個無情的、具有侵略性的、擴張主義的共產主義獨裁政權,其目的是鎮壓生活在民主土地上的熱愛自由的人民。美國公眾會被告知打仗是維護美國普世價值觀的必要條件。當然,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越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一樣,如果戰爭進行得不順利,那麼公眾的幻想就會破滅。不過,此時已為時已晚。

在過去幾年裡,多名觀察傢認為(包括如羅伯特•卡根Robert Kagan和埃文•奧斯諾斯Evan Osnos這樣美國著名的中國分析專傢在內),美國和中國可能會像1914年的英國和德國一樣“夢遊著”進入戰爭。盡管兩國仍在走向沖突的途中,但現在每個人都已二目圓睜。

問題在於,盡管支持加劇對抗的人正在大聲而明確地闡明觀點,但在外交決策圈內部,反對此類政策的人卻出人意料地保持瞭沉默。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通常主張美國外交政策應保持戰略自律和克制的人,近年來在中國問題上變得更加強硬。

在一般同意美國應從中東(有人說,甚至是從歐洲)撤軍的學者和分析人士中,很少有人支持在東亞進行類似的戰略調整。相反,這個陣營中的一些人,特別是著名的現實主義學者約翰•米阿爾海默(John Mearsheimer)現在聲稱,美國必須反對中國獲取地區霸權。但這一觀點是基於20世紀初困擾英國戰略思想傢哈爾福德•麥金德爵士(Halford Mackinder)的地緣政治噩夢:如果一個單一大國主宰瞭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它就可能獲得全球霸權地位。麥金德的理論有許多弱點。在他那個時代,軍事實力就等同於人口數量和煤鋼產量。在麥金德時代,歐亞威脅被誇大瞭,現在仍然如此。中國的地區霸權不值得靠發動戰爭去奪取。

美國是否能夠,或者是否會和平地放棄其在東亞的主導地位,承認中國具有與美國平等的大國地位,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然而,如果華盛頓不這麼做的話,那它就踏上瞭一條通往戰爭的快車道——這場戰爭的後果可能會使美國在越南、阿富汗和伊拉克遭受到的軍事災難相形見絀。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外交事務》雜志)

相關新聞

  • 無懼美國施壓: 德國歡迎TikTok將全球總部建在本國

    在 5G 網絡這件事上,德國政府的態度是不排除華為,這讓美國和英國有些意外,而在 TikTok 這件事,他們依然不懼盟友的壓力。 德國《明鏡》周刊報道稱,德國法蘭克福市政府發言人周三證實,該市市長彼得·費爾德曼已邀請 TikTok 母公司字節跳動進行會談,希望這個廣受歐洲青少年喜愛的短視頻平臺的全球總部落戶該市。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稱,費爾德曼在邀請信中列舉法蘭克福的優勢:世界上最繁忙的樞紐城市,大量數據中心所在地(包括很多中國的服務…

    2020-08-14
    0
  • 改投中方4000億,印度卻呆瞭:這錢本來是我們的

    改投中方4000億,印度卻呆瞭:這錢本來是我們的 這些年來,中國在多個領域有瞭突破性的進展,世界各國對中國飛速發展的速度都感到驚訝不已,同時也想要謀求與中國的合作。如今的中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話語權逐漸擴大,再加上中國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成為瞭許多國傢追逐任務的目標,而且中國一直在國際上秉承互惠合作的友好外交方針,也吸引瞭非常多的國傢。俄羅斯如今已經成為瞭中國的盟友,中俄兩國的合作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 近日中國與伊朗達成瞭4000億的合…

    2020-08-28
    0
  • 拜登絕沒料到,“中國統一”突然轟動全球,立陶宛火速亮出一行動

    連月來,中美雙方高層的對話溝通似乎有朝著常態化發展的勢頭。而在前不久中美領導人通話中,美國總統拜登更是再次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在拜登表態後,此前企圖在涉臺問題上冒險的立陶宛也終於采取瞭新行動。 立陶宛態度轉變? 此前,立陶宛當局不顧中方反對,堅持要與臺地區發展不正當關系。對此,中國政府堅決反對,隨後做出瞭召回大使的決定。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要求立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 一段時間過去,立陶宛政府似乎有瞭反省的覺悟。10日,有立陶宛媒…

    2021-10-15
    0
  • “美國加劇分裂”突然響起!拜登無奈接受現實,輪到美有求中國瞭

    在前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執政的四年時間當中,很多人都認為由於特朗普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導致美國面臨較為嚴重的分裂危機,而美國總統拜登在此前也曾作出表態,在其本人上臺之後將會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彌補這一情況,並且創造一個“治愈的美國”。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從最近一段時間的情況來看,拜登想要緩和美國面臨的分裂危機的計劃似乎已經失敗瞭。 美國分裂出現加劇? 根據本月9日《紐約郵報》的消息顯示,在上個月的17日到20日期間,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曾經展開瞭一次…

    2021-05-15
    0
  • 4月18日,印疫情失控,英德陷入混亂,俄出兵北極,美國也亂套瞭

    樹欲靜而風不止! 這個世界,既沒有無緣無故愛,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狠。 伴隨著多事之秋來臨,新一輪的混亂與動蕩,以及大國較量,也開始在國際社會醞釀瞭。 4月18日這天,世界又發生瞭4件值得關註的大事。 一,印度疫情告急,新德裡向拜登求助。 18日,印度衛生部發佈數據稱,在過去24小時裡,新增確診人數超過瞭26萬,創下瞭疫情發生以來的單日最高增幅紀錄。 目前,印度累計確診人數已經上升到瞭1478萬,病亡人數則為17.7萬,依舊是僅次於美國、…

    2021-04-19
    0
  • 美國23歲有色片女星被控和兩名男子 合夥謀殺51歲老男友

    據《太陽報》8月30日報道,美國成人片女明星23歲奧佈裡·戈爾德(Aubrey Gold)真名叫勞倫·瓦普勒斯(Lauren Wambles)被指控協助兩名男性殺害51歲的男友勞爾·格林(Raul Guillen),屍體被發現時已經腐爛。 (被指控犯有謀殺罪被逮捕) 據報道,這不是瓦普勒斯第一次與警察發生沖突,自2008年以來已經被逮捕瞭六次,而且目前不僅被指控有謀殺罪,還因持有毒品而被指控,正在等待審判。 據報道,在格林失蹤兩周後的上…

    2020-08-30
    0
  • 美國商務部對華政策高官將離職, 外媒報道提到華為與TikTok

    [環球網報道]特朗普政府又有官員即將離職。“美國商務部負責對華政策的主要官員將離職”,路透社19日以此為題的報道稱,美國商務部高級官員科德爾•赫爾(Cordell Hull)表示將於今年12月初離職。報道提到,赫爾曾幫助起草美國對華出口政策。 ▲路透社:美國商務部負責對華政策的主要官員將離職 據報道介紹,赫爾擔任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代理副局長一職。在其任職期間,美國商務部加強瞭該國的出口管制,以應對中國消除民用和軍事部門之間壁壘的政策,…

    2020-11-19
    0
  • 伊萬卡,快為你老爸拉票呀,否則你老爸要涼涼瞭!

    伊萬卡,快為你老爸拉票呀,否則你老爸要涼涼瞭,留給你老爸的時間不多瞭,就看你還能不能讓你老爸起死回生瞭! 伊萬卡,你知道嗎?美國400多傢民調機構調查結果顯示,你老爸的支持率均落後於拜登,多數落後10個百分點以上,有的落後五六十個百分點! 伊萬卡,你知道嗎?你老爸現在是共和黨總統,也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但是,共和黨的大佬們齊刷刷地不支持你老爸,而是支持你老爸的對手拜登,這在美國歷史上、共和黨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 伊萬卡,你知道嗎?你老爸…

    2020-10-29
    0
  • 拒絕延期!特朗普向中下“通牒”,中方不再屈服要反擊?

    這兩年,美國方面覺得快速發展的中國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威脅,所以他們才會不停的打壓中國,就連中國在國外發展的企業,他們都要插一手。但是目前美國國內的疫情形勢非常嚴峻,不少人認為,特朗普不把關註點放在抗擊疫情上面,反而一直來和中國發生沖突,這不僅損害瞭兩國的利益,而且也在國際上造成瞭非常不好的影響。 前段時間美國修改瞭中國記者的簽證期限,在這個簽證到期之後,在美國工作的中國記者就會被遣送回中國,而且美國拒絕延期的做法也到瞭不少國傢的反對。為瞭…

    2020-08-21
    0
  • 美媒: 紐約首位非裔市長戴維•丁金斯去世, 終年93歲

    [美媒:紐約首位非裔市長戴維•丁金斯去世,終年93歲]美聯社24日最新消息稱,經美國紐約州紐約市警察局證實,該市首位非裔市長戴維•丁金斯(David Dinkins)於當地時間23日去世,終年93歲。初步跡象表明,丁金斯系自然死亡。紐約首位非裔市長去世 美聯社介紹稱,丁金斯於1927年7月10日出生在新澤西州首府特倫頓市,曾就讀於美國霍華德大學,霍華德大學是位於華盛頓特區的一所黑人大學。1965年,丁金斯被選為紐約州州議會議員,1972…

    2020-11-24
    0

轉載請註明出處: 克裡斯托弗·萊恩: 中美兩國會再打一場大國爭霸戰嗎? - PUA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