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20分鐘催淚演繹:父母離婚的孩子,為什麼很難學會愛自己?

趙薇的《聽見她說》出瞭第二集《許願》。

這個關註女性的獨白劇,開播前就讓人期待滿滿。

第一期《魔鏡》講瞭女性的外貌焦慮,引起瞭很多人的共鳴。

而這期,聚焦瞭一個單親傢庭的女孩小雨的心事,在楊紫如泣如訴地演繹下,尤為催淚。

看瞭沒幾分鐘,我已經完全被代入瞭這個故事。

小雨的爸爸在媽媽孕期出軌,媽媽帶著她大鬧爸爸單位;

於是,爸爸丟瞭工作,身敗名裂。

不僅如此,媽媽還在八寶粥裡加瞭農藥,帶著小雨自殺。

後來被鄰居發現,搶救瞭過來。

在醫院裡,爸爸向媽媽下跪,媽媽對他說:“去si”。

這場以爸爸出軌為起點的悲劇故事,以爸爸媽媽孩子三敗俱傷,暫時告一段落;遺憾的是,原生傢庭不幸的影響卻似乎沒有止境。

有過一次死亡體驗的母女搬傢瞭,她們相依為命地生活著。

隻是媽媽對爸爸的恨意依舊無法消散。

她恨屋及烏,連帶著,跟小雨的爺爺奶奶也斷瞭聯系。

在這個名為“傢”的孤島上,生活著一對共生的母女。

媽媽說:“我隻有你”。

小雨說:“我想逃離”。

日常點滴裡,媽媽都對她極盡控制。

甚至“買通”瞭她的好朋友,瞭解她的各種動態。

終於,她被媽媽密不透風的愛折磨得喘不過氣來。

她努力學習,選瞭一所離傢最遠的地方上學,但還是逃不開媽媽的掌控。

媽媽隨時隨地電聯她,從上大學到工作後,一直如此。

媽媽還阻止她談戀愛,告訴她:“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知道她戀愛瞭,就第一時間趕去,勸退瞭男方。

小雨是愛媽媽的,但她的內心卻在某種程度上“背叛著”媽媽。

這一天,是她26歲的生日。她說,自己很想回到26年前,去殺死那個要出生的自己。

這無疑是打臉瞭媽媽26年的養育。

除此之外,她也無法控制自己對父親的感情。

媽媽希望她恨爸爸,但她做不到。

在內心深處,她似乎還在思念著父親。

在她14歲時,父親得瞭絕癥。離世前,來學校看她,在她身後喊瞭她一聲。

她沒來得及轉身,父親已經走遠。

留下瞭一個鐵盒子,裡面有兩萬多塊錢。

那是父親留給她唯一的,也是所有的“愛”。

她一分都舍不得花。

12年過去瞭。

她始終活在悔恨中,遺憾在父親來見她最後一面時,沒有去抱抱他。

在26歲生日時,小雨錄下瞭20分鐘的內心獨白,發送給瞭母親,片子到這裡戛然而止……

這些年原生傢庭的話題說的很多,談及父母,總有很多讓人觸動心房的地方。

而這部短片,我覺得對所有即將為人父母,或者已經為人父母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警示。

它告訴我們,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被動的;她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但作為父母,我們既然選擇瞭孕育孩子,就要承擔起這份選擇帶來的責任。

盡力呵護,別輕易傷害。

看片時,有兩段話讓我很受觸動。

一段是小雨念到父親留給她的信,信裡寫到,“爸爸許願你,不要遇到像爸爸這樣的人”。

一段是小雨對著鏡頭告訴媽媽:“媽媽,我知道你很愛很愛我,我也很愛很愛你;但你對我最大的愛,應該是愛你自己”。

作為一個兼具女兒和母親雙重身份的女性,我覺得這兩段話也點出瞭這個故事裡兩個悲劇女性的出路。

一個是做為父母婚姻不幸的孩子,怎麼去修復原生傢庭的創傷,擁有愛人的能力。

一個是做為婚姻不幸的成人,怎麼去修復再生傢庭的創傷,擁有自愛的能力。

先說孩子吧。

小雨父親許願的這句話,很觸動我的原因,是因為我身邊見過很多像小雨一樣的女孩,往往未必能如這位父親所願。

父親是“渣男”的,遇到“渣男”的概率往往很大。

這不是巧合,而是因為女孩缺乏瞭好的榜樣,所以不懂識別什麼是好伴侶。

除此之外,對父親的矛盾情感,也會讓她們喪失愛人的能力。

對孩子的情感最好的許願(祝福),是自己成為一個好伴侶。

回過頭說,有些網友認為,小雨在短片裡呈現出對出軌父親的“同情”態度是一種“三觀不正”的表現,是對母親的背叛。

甚至有人說“爸爸不是好人”、“換成我的話,就把你丟給爸爸,讓你跟著後媽生活”,諸如此類的言論,我真的很不贊同。

對小雨來說,父親背叛母親是不爭的事實,但小雨對父親的愛,是發自本能的;不能因為父親對傢庭的傷害,就剝奪瞭她接收父愛的權利。

對父親和母親的態度,可以有親疏之別,但一味地恨,對孩子並不是好事。

和父親的和解,是對於小雨這樣的女孩來說,是人生一堂重要的功課;正視對父親的感情,也是她走出不幸福原生傢庭困局的第一步。

再說說媽媽。

面對背叛的丈夫,選擇“報復”的方式去讓對方受到懲罰,這無可厚非。

隻是,她也需要和解。

和解不是放過曾經傷害你的人,而是放過自己。

是不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以及無辜的孩子。

唯有和解,才能讓自己真正得到治愈,重新擁有自愛的能力。

最後我想說,這個故事要告訴天下父母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對孩子最好的愛,是父母相愛。父母和睦的原生傢庭無疑是孩子最大的財富。

退一步說,真的走到夫妻不睦、婚姻破裂的程度。

我們也應該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即使分開瞭,她還依舊擁有爸爸媽媽的愛;她還可以繼續愛媽媽,也可以繼續愛爸爸。

爸爸媽媽的婚姻故事結束瞭,但和她的親子故事永遠不會結束。

我是柚子媽,國傢二級心理咨詢師,正面管教講師。

專註育兒相關的書評、影評、熱點事件分析;擅長兒童心理學、個體心理學;

歡迎關註@柚媽書影世界,一起學習和成長!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