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演過幾部戲就是會演戲瞭嗎?

此文為E姐原創,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轉載請後臺聯系。

繼“愛豆臉沒人看”、反矯達人後,這期《演員請就位》的熱詞可能是“資源咖”,王智和胡杏兒都演瞭加戲資源咖。

但是,看瞭王智的表演,陳凱歌和爾冬升的評價卻截然相反。

引申出來一個新話題:“演員該怎麼去(學會)演戲?”

微妙的戲中戲

是這樣的,本期短片,趙薇導瞭一個名為《劇場》的“戲中戲”。

王智演的資源咖,本是靠土豪咔咔刷火箭走紅的網紅,姐兒把白酒當飲料,把悲劇理解為“充滿瞭希望”。

那麼普通卻那麼自信,演戲的時候是這樣子的↓

這種完全不會演戲的人當主角,導演(孫陽飾)當然不想接受,可在投資人的威逼利誘之下,也隻能在洗手間裡悄悄咆哮一句:我出賣瞭自己的靈魂。

內涵得相當漂亮瞭。知名編劇餘飛直言這個故事其實講瞭編劇的無奈結果陳凱歌就評價王智演“過頭”瞭,爾冬升持反對意見,可也坦承,在市場上要找這種角色的時候也不會先想到她。因為多年來,王智演的都是優雅的角色,突然來個瘋癲的,也不是誰都能接受。反而是臺上的制片人還挺認可王智,認為她挑戰瞭新的角色。制片人萌萌子也說這才是王智的舞臺再不浮誇,就要在“秋雅”裡走不出去瞭,趙薇為瞭給她擴寬戲路,也是煞費苦心。

巧的是,這次陳凱歌也導瞭個“戲中戲”,女主是胡杏兒,一開場和王鏘來瞭個深情表演……以為是要讓他們演情侶,結果畫風一轉,原來是在“拍戲”。胡杏兒演富婆投資人,強行給自己加戲,非要流量小鮮肉(王鏘飾)和她演吻戲。胡杏兒的表演當然沒得挑,感染力特別強,才能引得“流量小鮮肉”說出心裡話,讓他之後的角色轉折都變得合理。戲外,這段對白一take過,王鏘和和張海宇都大呼“學到瞭”。但演完胡杏兒卻先說“抱歉”,認為是自己的年齡問題,才讓導演絞盡腦汁設計瞭這個劇本,但出來的結果非常適合他們。制片人們也挺肯定這次幾位演員的表現,認為他們演對瞭角色的味兒。孫陽更是有感而發地說,自己到瞭這兒,才慢慢懂得瞭表演。那在上節目之前呢?演員們是對表演充滿疑惑嗎?

演過戲和“會演戲”,還是不一樣

事實上,演過戲的演員,還真不代表會演戲。

在這裡我想借節目裡的“戲中戲”給大傢概括一些現象:

很多劇本原著啥樣大傢都知道,還要各種魔改,演員連人物小像、角色分析都拉垮,就敢說自己“會演戲”。

像王智演的資源咖,隻是個小網紅,也有底氣跟導演叫板,要求不能砍臺詞,不能刪戲份……

想罵演員嗎?但事實很殘酷,導演兼編劇的能力,就是一般。

他的理想很豐滿,但並不是個天才。他得借用掃地僧保鏢的劇本,才能完成資方的要求。

想罵導演嗎?可是,本質上還是因為帶資進組的那個“資”,如果沒有那個刷火箭的大哥“一路相伴”,就不會有一個菜鳥演員進來攪渾水。

但導演、演員的能力、資本的卷入,也不是全部的原因。

因為不想得罪人而寧可魔改、明明知道主角能力不足還閉眼吹的同組其他工作人員,就沒有一點責任嗎?

沒人敢吭聲,沒有人真心投入做好作品,那才是爛片充斥市場,觀眾也隻能滿肚子怨氣的癥結所在。

“誰紅誰是哥”,其實也在慢慢毀掉演員,毀掉作品。

節目裡,幾個“劇組”倒做瞭教科書式的示范。

大傢不會對演員閉眼吹,他們的目標,是讓演員激發潛能,不讓演員淪為“工具人”。

像王智不知道完全沒經驗的演員是什麼狀態,放不開,導演趙薇就得去擺正她的位置,讓她去理解“背後有人”的女演員矯情的一面。

孫陽恐高,但是和賀開朗有一場戲是在高處拍。趙薇不多說,切換成演員身份,直接摔在地上給演員看,那一下摔得很重,可演員也看在心裡——

趙薇都這麼拼,自己還有什麼理由不拼?

不僅要克服心理恐懼,還要充分信任對手,拍一遍不行就再拍一遍,倆人都不會把拍不好的責任一頓撒氣給對方,最終孫陽和賀開朗,還成瞭好朋友。

發出瞭想成為好朋友的信號,不知道後面還會不會有合作

同樣親力親為的還有年近七十的陳凱歌,服裝造型、場景親身盯,每個細節都不放過,老爺子精力和幹勁比年輕人還足。

在陳凱歌劇組裡,王鏘演的是爆紅頂流,而戲外,他還沒體會過當流量的感覺,陳凱歌給他講大明星怎麼走路,怎麼揮手。

事實上,這些部分不用出現在片裡,可如果演員沒弄明白角色的行為邏輯,很有可能會演得不自然。

不僅導演,同組資深演員也會以經驗帶戲,像胡杏兒就把講臺詞、演戲磨成瞭本能,而男演員看看人傢再看看自己,也能知道自己的毛病出在哪兒。

在這個節目裡,導演不隻是導演,演員也不隻是演員。隻要大傢有需要學習的地方,就都是學生,隻要有可以分享給別人的經驗,誰都能是老師。

如果說,演員上節目能有什麼收獲,那我覺得,最大的收獲不隻是被導演教導,而是他們開始掌握瞭一種自律學習的能力。

在以往的演藝生涯中,很多演員其實沒有得到很好的調教。

拍戲照劇本演,拍個一兩條就過,以至於一些演員覺得自己會演戲瞭,直到如今一遍一遍地磨,才發現原來自己和“會演戲”其實有距離。

“沒學過”不是演員最大的問題,“不會學”或者“沒機會學”才是絕大部分演員被詬病的原因。

一開始,是“有錢就是哥”,從投資人到導演到工作人員,都各種吹捧、敷衍,最後,人氣演員也會體會到貴圈殘酷真相:“好像沒人在乎我演得好不好。”

一味為瞭迎合資本,導演沒話語權,演員心裡沒數,最後觀眾不買賬,掉口碑的還是導演和演員自己。

所以,如果有一部分演員,願意在大眾面前承認自己的“平庸”、緊張,不足,承認自己現在才剛開始理解“演員”兩個字,對貴圈來說其實是件好事。

最純粹的熱愛與願望,

才是支撐演員“入戲”的動力

但是,要演好戲,出好作品,也不止靠演員意識的“覺醒”。

影視行業這行,沒名氣的人有很多。在不紅的范疇裡,基本分三種。一種是不知道為什麼就被推進圈的,一種是想靠這個吃飯的。

還有一種,是對戲劇本能的熱愛

不知道為啥就進圈的人,往往沒到紅的時候,就已經跑路。靠這個吃飯的人,如果不是成為“油子”,那就是靠專業度硬打出自己的名氣。

最後一種,往往是說那些還沒混出名堂,堅持瞭一段時間,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何去何從的從業者。

趙薇的《劇場》裡,義憤填膺的導演,因為失去女主就會失去投資,於是妥協瞭,而真的天才編劇阿達,寧可在犯罪的邊緣瘋狂試探,也堅持要用最好的班底詮釋自己的心血。

如果沒有理想的支撐,那從事這一行業的工資、收益,都隻是被迫妥協的“精神損失費”嗎?

貴圈確實是個來錢快的行業,好東西棄之不用、垃圾非要拱上臺面說是大寶藏,“出賣一下認知就有錢賺”的現象確實有,但也一定有真正對表演一行有追求的人,願意為這個行業做改變。

有的人,會做權宜之計,等待沖高的機會。

90後女演員裡公認演技算是第一梯隊的楊紫,曾經說過,接仙俠劇,她也不覺得有什麼丟人。如果單純為瞭藝術追求,隻要不是高端作品一律不接,那可能早就會消失在人海中。

也有的人,願意以自己的力量給其他人做助力。

在《劇本堂》裡,很多編劇都誇過一個演員。汪海林誇他善於發掘其他人身上優點,宋方金說他雖然難以說服,但並非說服不瞭,甚至有時他的觀點比編劇的想法更有力。

這個演員,是陳道明。

沒能力的時候,改變自己,有能力之後幫助別人。如果說演藝圈裡影視劇作品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那需要改變的不止是演員或者導演某個單一群體努力,而是要大傢一起努力推動。

從年輕演員願意掏心掏肺承認自己的“平庸”起,從導演身體力行親身上陣導戲起,那些貴圈血淋淋又殘酷的《劇場》,才會慢慢消失。

和王智那個浮誇的資源咖一樣,消失在“演員”行列。最終留下的,是真正有信念感,真正對演藝事業充滿熱愛,充滿熱忱的臺前幕後。

E姐結語

大量不合理的現象蜂擁而至,慢慢讓許多觀眾、業內意識到,貴圈之所以經常出“癲瓜”,行業的每個參與者,都有份。

導演、編劇的話語權缺失,演員的過度膨脹,整個圈子拜高踩低的風向,粗制濫造的商品擠兌瞭文化產品的地位,下沉用戶喂啥都吃審美缺失……

影視行業裡的各種大無語事件,隻是現下各種行業亂象裡,最容易被看到,最容易被發現的一種而已。

但也正是因為市場角逐,所以好演員一旦被看到,也是會被觀眾記到心裡的,混子們也最容易曝光自己的小心思。

《演員請就位》與其說是一檔競技節目,其實更像一個觀察節目。

它把許多平時會發生的小問題集中在一起,然後再各個擊破,在看的過程裡,有會讓人覺得“這樣不行真不行”的時候,也有讓人想拍破大腿的時候。

節目展示瞭一種生態鏈,而不是揪著觀眾痛點一個勁捯飭。

流量的利弊,或許隻是整個影視工業環節的一部分。說實話,一檔節目也沒辦法改變業內太多問題。但至少它呈現瞭行業裡“真實”的一面,很多問題擺在那,有導演講出來瞭,有演員覺醒瞭,一開始按印象給演員分級別的制片人,會開始反思自己的S卡給得對不對,這樣的集體反思,會比烏托邦式的演技更有價值。

總的來說,“流量時代”有令人煩躁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意外的好處。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會喜歡平庸但努力的演員,還是天賦型演員?

來評論區討論吧~

做有深度的心靈SPA和有格調的故事

喜歡請分享哦!麼麼噠!

E姐換新Logo咯!各位閨蜜認準正版↓↓↓

都市男女的心靈SPA

以學術的嚴謹看貴圈

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