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女人的感悟:自以為的安享生活,卻成瞭照顧老人的煩惱

退休之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退休後,又要全職照顧老人,說起來,既是一種無可推卸的責任,又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心酸。

尤其是對於剛退休的低齡老人來說,沒來得及真正支配自己的時間,就又被生病在傢的老人給安排上瞭。

替子女帶娃,大多都是好心情,但照料老人,可能就是戰戰兢兢,生活中的自然規律,關鍵在於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來看看網友“雨中百合”的親身經歷。

我今年五十六歲,三年前就當上瞭奶奶,現在年輕人的工作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時間也是排得滿滿的,所以我當仁不讓,全面接手瞭帶娃的差事。

一開始還自以為手拿把掐,實際上,現在的孩子難帶得很,好在有親傢和我輪流照看,緩解瞭不少辛苦和壓力。

整個大傢庭的氣氛可以說是其樂融融,無論是我和老公的感情,還是兒子和兒媳的婚姻,就連讓很多人為之煩惱的婆媳關系,也從來都是有商有量,基本不犯口舌。

上半年孫子上瞭幼兒園,本以為可以緩一口氣,好好歇一歇,沒想到婆婆的健康出現瞭問題:腦血栓,心臟病,都是陳年舊疾瞭,隻不過一次比一次嚴重,而且隨著年歲的增長,還會時不時地添點小毛病。

公公走得早,老公又是傢裡的獨生子,如今婆婆基本上算是不能自理瞭,作為兒媳,有照顧的責任,所以在老公和我商量把婆婆接過來住的時候,我想也沒想就答應瞭。

可能有人會問,有條件請個護工專門照顧,不就省得自己勞心勞力瞭?

護工請得起,但我的手腳還麻利,自傢人照顧自傢人,更踏實更放心,而且能讀懂老人的心思,不讓她覺得孤單。

還有一點特別重要,我現在能做一個相對合格的婆婆,與她老人傢的言傳身教是有直接關系的。

從我嫁進門,婆婆就沒把我當過外人,兒子就是婆婆從小一手帶到大的,結婚的時候,婆婆專門包瞭一個大紅包,還把幾樣多年收藏的傢傳老物件,都隔輩傳給瞭孫子。

現在她身體不好瞭,於情於理,我都該親力親為,多關註,多照顧她。

說起婆婆不能自理,還是因為前兩月不慎摔瞭一跤,術後行動不太方便,解手和吃喝都離不開人伺候。

或許是人生病瞭以後都會有脾氣,何況婆婆本就是一個好強的人,自從我照顧她以來,就開始各種找麻煩,一言不合就發火,不是嫌飯菜不合口味,就是扯著大嗓門,吼我對她下手太重。

晚上不愛睡覺,一會餓瞭要吃東西,一會又要方便,再不就是有心事,一開始自己嘀嘀咕咕,後來可能覺得不過癮,一定要我做聽眾,熬得我疲憊不堪。

要是不順著婆婆的心思,就會和老公說瞎話,刻意編排我,哪怕是為瞭她好,到頭來,委屈和難過的都是我。

比如吃藥的問題,按大夫的交代,要用溫水送服,婆婆非要用滾燙的開水,說是這樣才能發揮效果。

喝太熱的水對食道不好,這是常識,我苦口婆心勸瞭幾次未果,反而在老公面前,說瞭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話,歸根結底,就是我不盼著她好。

再比如,婆婆總是掐自己的胳膊,然後當著老公的面,說我欺負她,沒活路瞭,因為這個,我和老公的感情越來越糟糕,險些到瞭離婚的地步。

多虧兒子機智,在婆婆的房間裡裝瞭監控,老公這才發現,都是自己母親的“節目”,還給婆婆找瞭個臺階,“媽糊塗瞭,興許是長期窩在傢裡,心氣不順,你別和她計較。”

照顧生病的老人,本來就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和細心,不是我想抱怨辛苦,而是被婆婆接二連三地冤枉,弄得我整個人都抑鬱瞭。

然而,這樣膠著的生活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有所好轉,反倒是老人的健康和心態每況愈下,日子過得很是沉重。

每天忙得我腳打後腦勺,比當初上班和退休帶娃還累,趕上自己的父母有個大事小情的,還要兩頭跑,說實話,眼下的生活仿佛讓我看不到盡頭,和自己預期的退休生活,反差太大。

原以為把孫子帶到幼兒園,自己就高枕無憂瞭,想到過老人會生病,但沒想到會這麼難。

經歷著這樣的生活,讓我清楚地體會到,為父母盡孝,並非是一件易事。

但無論如何,父母把我們養育成人,在他們離不開照顧,需要陪伴的時候,再苦再累,也要憑良心,盡可能別讓他們的晚年生活難過。

雖然有時候會心裡有火,但我想,我會咬牙堅持下去。

在網絡發達的今天,都知道在國外有很多老人,寧可住到養老院,也不願意讓子女照顧,我們暫且不討論這其中的原因,但要說在國內,大多數老人還是更願意在傢裡養老,享受兒女的照顧。

人越老,就越會對子女產生一種孩童般的情感依賴,同樣的,子女們也把親自照顧老人,當作盡孝的標準方式。

所以,隻要能在傢裡維持著正常生活的,一般來說,都不願意去養老院一類的場所。

這同時也帶來瞭一個問題: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往往會過得很累,不光是體力上的,也有心理上的。

照料老人,不比照顧兒孫,後者可以視自己的健康情況,適當地做出安排和調整,而前者,則沒有通融的餘地,是必須要做的。

多個子女的還好,要像文中這樣的獨生子女,時間長瞭,著實會吃不消。

不過話說回來,生養孩子是為人父母的責任,給父母養老,作為兒女,也是責無旁貸的,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寥寥數字,卻牽動著人心,不隻是嘴上喊出的口號,也是要付諸於行動的,你說呢?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