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系中的親疏遠近,取決於內心的自卑感與優越感

人際相處的好惡邏輯,自卑感對疏遠行為,優越感對親近行為。

在與他人打交道時不免在想,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我,有些人卻如此排斥我呢?哪怕是初次見面,也會產生這種十分明顯的好惡態度,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初次見面時如果有人討厭你,是因為你某方面的富足引起瞭對方在某方面匱乏的自卑。通俗講就是你有別人沒有,別人就會討厭你。按照這個邏輯來講,別人喜歡你是因為你在某方面沒有而別人在某方面恰好有。自卑感與優越感,在我們的社交關系中起到瞭至關重要的影響。人們更願意跟能夠體現自己優越感的人交往,這種行為方式叫做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經驗世界。

初次見面的好惡邏輯

自卑感與優越感

人與人初次見面便會產生好惡之心,並且遵循這樣一種邏輯:如果個體與某人交往讓自己很自卑,那麼個體就會討厭這個人;相反,如果個體與某人交往讓自己很有優越感,那麼個體就會很喜歡這個人。需要澄清的是,自卑感與優越感是內心的一種感受,與客觀現實的差距關系不大。哪怕是一個小學都沒畢業的人,在與一位博士的相處中能夠找到優越感,他們的關系也會很不錯。哪怕一個一事無成的人,在與一位事業蒸蒸日上的人面前能夠找到優越感,他們的關系也會很不錯。

親近行為與傷害行為

個體在與某人初次見面時,是采取親近行為還是傷害行為,取決於你能夠給對方帶來自卑感還是優越感。隻要你能夠讓對方體現出優越感來,對方就會對你采取親近的行為。如果你給對方帶來的是自卑感,那麼對方就會采取傷害你的行為。尤其是在共同生活空間裡的人,這種傷害將會是持續存在的。有時候你會發現,你明明沒有得罪某個人,為什麼偏偏要跟自己作對。這是因為你在某方面的表現,威脅到瞭對方,讓對方感到不安全瞭。

感覺體驗不是絕對的

人與人相處時的感覺體驗並不是絕對的,不是說你給別人帶來自卑感,別人給你帶來的就是優越感。由於每個人關註的點不一樣,所以自卑的點、優越的點也是不一樣的。可以同時存在這種情況:你給別人帶來的是優越感,別人帶給你的也是優越感。也存在這種情況:你給別人帶來的是自卑感,別人給你帶來的同樣也是自卑感。前面的情況屬於共贏,後面的情況屬於情感不互通。前面的情況人與人可以和諧相處,互相幫助。後面的情況人與人在一起,誰也不能理解誰的感受。

如何給別人帶來優越感?

當著矮人別說短話

不揭人短,是最起碼的尊重。人與人相處,隻要不去故意揭別人短,就不會讓人感到自卑。不讓別人感到自卑,最起碼別人還願意跟你相處。如果你身邊有這樣一個人,每天都在揭你的短,那麼你一定會感到自卑,並且對對方深惡痛絕。推己及人,別人自然也不喜歡被人揭短。當然,有些人內心的確太敏感,有時候過於矯情。你無心的一句話被人看作是傷害,你要及時的澄清。你無需道歉,隻是簡單的澄清就可以瞭。不要故意跟別人作對,就能夠跟任何人打成一片。

學會贊美對方

人與人相處,想要拉近跟別人之間的關系,就要讓對方體驗到優越感。讓對方感受到優越感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學會贊美對方。這裡所講的贊美,不是所謂的諂媚,而是恰如其分地欣賞。當你能夠發現別人的優點,並且能夠真心地欣賞時,別人就會覺得十分的舒服,而你也不會覺得違背良心。每個人都會有優點,如果你不能發現,這意味著你自我意識太強,心裡面容不下別人。那麼你也很難跟人相處,更不會給人帶來任何優越感。學會欣賞別人,讓別人感到舒服,是社交的重要技巧。

為什麼要給人帶來優越感?

是為瞭滿足需求

社交的目的是為瞭滿足需求,沒有人可以遠離社交而滿足真實需求的。這些真實的需求包括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還有合作、機遇、晉升、他人支持、自我實現等等。隻有跟別人處理好關系才能滿足這些需求,也隻有讓別人能夠體驗到優越感,才會讓人覺得舒服。當然,許多自戀型人格認為這是委屈自己、討好別人,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無論是贊美對方,還是不揭別人短處,既不違背你的良心,對你也毫無損失。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你不是在討好別人,更沒有必要跟別人作對。

人與人相處不是說給別人帶來優越感,你就是委屈自己瞭,你就是低人一等瞭。與人相處給人帶來優越感隻不過是一種技巧,是一種為瞭滿足需求的技巧。退一萬步說,你沒必要去得罪別人。你跟別人沒仇,既然對方可以滿足你的某些需求,那麼為什麼不試著跟對方拉近關系呢?和諧的人際關系沒必要被看作是蠅營狗茍,隻要行得正坐得端,內心坦坦蕩蕩就可以瞭。

總而言之,想要拉近別人的關系,就要給人帶來一種優越感。你不需要故意討好對方,隻是簡單而合理的贊美就可以瞭。

作者:九霄雲客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