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要找人品好的,既然道理都明白為何還會選錯?

人生,好像就是一個永遠在為昨天的選擇而買單的過程,無限循環。

任何一個選擇都是有代價的,任何一個選擇都可能改變人生的軌跡,與其抱怨自己運氣不夠,倒不如去找自身原因,以及如何做對下一次選擇。

路都是自己選的,也都是自己走的,無論中間遇到好的壞的都是你該經歷的,一米都少不瞭。

常能聽到一些人的抱怨,因為選錯瞭結婚對象,說自己一輩子都坑在瞭對方手裡。其實坑你的不是別人,是你把自己的一輩子給坑瞭,在確實是選錯瞭結婚對象的前提下。

就像當初做選擇的時候,也沒有人拿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說,你必須得選ta。

所以也是很奇怪的,有些道理我們都明白,結婚該找什麼樣的對象,也都很清楚,為何到頭來還會選錯?戀愛時都幹嘛去瞭,難道一點瞭解和判斷都沒有嗎?

如果說一點都不瞭解,那顯然不太可能,那麼真正的問題就來瞭,既然是有點瞭解的,明知道對方不是對的結婚對象,為什麼還要和對方結婚?

結婚要找人品好的,既然道理都明白為何還會選錯?說說我從眾多情感案例中,總結出來的三種可能。

1、人的內心自有其不可理解的主觀意識。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效應叫“暈輪效應”。

就是說無論在人際交往,還是認識事物時,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一些列特性上,從局部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即根據最少量的情況對別人或事物做出全面的結論。

比如說,我走在大街上,被一位姑娘的優雅氣質所吸引,令我癡迷,那麼她的優雅氣質,就是我所掌握的局部信息。

然後因為她的優雅氣質帶給瞭我特別美好的感覺,從而盲目地肯定,她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如人品、性格、能力等等。

因為我所掌握的局部信息,是美好的,那麼一切令人感覺糟糕的缺點,我不認為會出現在她的身上,即使我十分清楚人無完人,也是枉然。

所有人的內心都有其不可理解的幻覺,以及主觀意識。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這就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那麼情侶在戀愛階段也是一樣,很難找到對方的缺點,認為ta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情都是對的,就連別人認為是缺點的地方,自己也覺得無所謂。

正所謂:一好百好、一惡百惡。

當情侶被這種“暈輪效應”影響時,即使對方暴露出來瞭一些缺點,因為當初就把對方想得很高嘛,你在發現對方缺點的時候,也不會覺得有多嚴重。

從而沒瞭最客觀的認識與判斷,或者你還正在享受在ta的優點,被蒙蔽瞭雙眼。

在這裡也是想說的,看人要看整體,整體等於部分之和,但部分之和不等於整體,當你能從部分中(優點或缺點)跳脫出來時,對一件事物的看法就會有新的改變,才是客觀完整的認識。

2、人最怕一次次降低自己的底線。

你能無底線地原諒誰,誰就能無底線地傷害你,且在一次次無底線的原諒中,你也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底線。

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很難做出理性的選擇,即使知道是錯的,也認瞭,不想折騰瞭。

我有一個朋友,當然他現在過得很好,但他之前有段非常糟糕的感情,前女友謊話連篇,也不會和異性保持距離,另外也很自私,為瞭自己的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等朋友知道瞭前女友的人品後,奈何已經陷進去瞭。

不是愛得太深,離不開,而是在一起很長時間瞭,這麼放棄誰都不甘心,誰都舍不得,所以分分合合很多次,糾纏到讓他心疲力竭。

可即使這樣,你猜怎麼著?朋友還是想和前女友結婚。

用他自己的話說:“太累瞭,真的就不想折騰瞭,這輩子認命瞭,就她瞭,無論以後過好過不好,我都認瞭。”

到現在朋友很感激他的父親,如果不是父親當時逼著他分手,他都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將是怎樣的。

是的,許多事情當時感覺不到,但等過個三五年後,才能真正意識到其可怕之處。

3、人要是狠起來連自己都騙。

別人永遠騙不到你,能騙到你,說明也是你願意的,更多的時候,都是自己騙自己,自己坑自己,就因為你心裡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期待。

你明知道ta是什麼人,還總是自我安慰,自欺欺人,ta會改、會變,再來安慰自己其實ta也沒那麼糟糕。

到頭來吃苦瞭,過不好瞭,能怪誰?沒有人逼你走這條路。

甚至,在戀愛期間對方對你有過原則性傷害,都不等對方來解釋,你先在心裡替對方開脫,ta可能也不是故意的。

以上就是總結的三種可能。

其實客觀來說,隻有對方的人品有問題,才能說是選錯瞭結婚對象,因為接受不瞭對方的缺點,便說選錯瞭人,那隻是自己的問題。

人都不是完美的,和誰在一起都不可能過得稱心如意。

結婚不是小事,也不能當兒戲,你的不認真、不謹慎,將來都是要付出代價的,那是你自己的人生路,好的壞的都得你自己去面對、承受。

選擇瞭一個什麼樣的伴侶,等於選擇瞭一種什麼樣的人生。

選對結婚伴侶,真的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步,如果講貴人的話,選對結婚對象,那麼對方就是你最好的貴人,最大的貴人。

我們都應該理性一點,不是要你在感情中有所保留,而是要你從整體去判斷ta值不值得,避免自己在將來遭遇原則性的傷害。

–END–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