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你時高高捧起,不愛你時恨不得“吃掉你”| 邊緣型人格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人,他們在與戀人相處的時候如膠似漆,更是別人眼中的模范夫婦。但是一旦出現一點小矛盾就會立即全盤否定這種關系,他們的情緒總是處於兩個極端之中,要麼對一段關系全盤接受,要麼對一段關系全盤否定。

有時候是真的很在乎別人,有時候也是真的討厭在乎的人,這種人就是熱愛拉黑和絕交的“邊緣型”人。

“邊緣型”人的由來

即便生活中有少部分個體會有些邊緣型心理,但是我們可以發現絕大部分人還是擁有著正常的心理,不會在極端中來回擺動。

邊緣型心理可能是由於這兩個大的方面:

他們總是用極端的選擇來處理生活中的事件,一方面這種極端性選擇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童年時期沒有得到合理的引導。

很多心理學流派認為個體的童年經歷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成年後的行為。

在個體幼年的時候身邊的人沒有給予他們需求的滿足,他們為瞭引起親人的註意,常常會采取極端的表現方式來獲取傢人的關註。

這種來自傢人的負強化讓他們成年後也處於這種行為模式中。

另一方面邊緣型人可能是自我防禦機制過高,弗洛伊德認為個體的心理也會像生理上的免疫系統一樣,這種防禦機制在某些時候會讓通過對現實情境的歪曲認知來減少個體在生活中感受到的負性情緒與體驗。

邊緣型人總是處於非黑即白的心理心理狀態中,這種全面的接受與全面的否定偏執心理其實就是對外界刺激的自我保護。

尤其是表現在當一段關系出現一點問題的時候,他們會將其全盤否定,從而減少以後可能會帶來的傷害,讓自己盡快抽離這種關系中。

“邊緣型”人的行為模式

邊緣型人的自我意識水平一般比較低,他們無法清晰地認知自我,自我形象也不夠明確。

經常會處於過度自信和過度自卑的自我認知中,這種強烈的轉變會讓他們不知不覺中陷入極端型處世方式中。

對於生活中出現的任何一點影響,他們都會過度的誇大,在這種過度誇大的心理下就是在極度自信與自卑中來回擺動,這種行為模式就像一個怪圈會一直循環。

邊緣型人的情緒極為不穩定,在非黑即白的世界觀中,很難有人可以捕捉到他們的情緒。

狂喜與狂怒可能就是一念之間的事,這種極速的轉變類似於心理學上的一種“雙向情感障礙”。

但是與雙向情感障礙不同的是,邊緣型人的情緒轉變是由現實刺激所引起的,所以這種心態是正常的心理現象。

隻是對於現實的刺激他們的情緒會過度的反應,並且極其不穩定。

就像大傢所熟知的《仙劍奇俠傳1》中的大反派拜月教主就有著偏執且非黑即白世界觀,很大程度上來說他也是邊緣型人。

強烈的、持久性的邊緣型行為模式有可能會變成邊緣人格障礙。

邊緣性人格障礙是指個體總是處於情緒不穩定狀態,對於自我認知極為不明確,遇事沖動並且偏執,即便沒有現實情境的刺激也會出現邊緣型心理,就很有可能是邊緣型人格障礙。

這種邊緣型人格障礙,就是邊緣型人行為模式帶來負性體驗在現實中的泛化,邊緣性人格障礙會嚴重地影響個體生活方方面面。

兩方聯動走出邊緣型循環

前面說到瞭邊緣型人的表現與由來,可能會讓你覺得邊緣型人難以改變,這裡有兩個個方法可以供大傢參考:

從自身角度來說,我們要覺察自己的意識,可以用正念療法和冥想。這兩種療法在心理學界都有極高的推崇度。

當我們感知到自己現在處於一種不合理的情緒狀態中時,應該立即停下來並且深入地思考自己當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緒,有效切斷這種行為模式,跳出循環。

還可以構建自己的生活敘事,所謂生活敘事就是將自己現階段的事件放在整個人生歷程中去看待,可以減輕不合理的誇大心理和情緒。

從社會角度來看,人畢竟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來自傢人和朋友的社會支持會通過關系場效應對個體產生影響。

一方面對他們要有共情心態,一方面也要和他們“對峙”,讓他們認清事實,放下錯誤認知。身邊人的理解與懷抱是邊緣型人能走出邊緣型行為模式的有力支撐。

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贊,有什麼指點的地方,也請在評論區留下建議,我都會看,求關註!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