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會明白:好的伴侶,可以治愈生活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一帆風順,生活也不可能盡善盡美。

甚至可以說,我們的生活滿目瘡痍都是一種常態現象。

所以我們需要學會如何治愈生活,如何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完美。

前段時間,羅永浩在接受采訪時,首次提到瞭自己的婚姻、妻子,說:

“隻要聞著她身上的味,比如頭發上的味,我就幾乎感覺到我在吸入一個治療性的藥劑。”

並表示,很多朋友人到中年,如果婚姻不好,再遇到一些難事,就完全沒有排解渠道。

哈佛大學曾經花75年時間,對724個人的一生做瞭一個追蹤研究,得到一個最明確的結論是:良好的人際關系,能讓人更加快樂和健康。

其實,婚姻也是如此。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對一個人的人生具有重大的影響。

因為在哈佛大學研究的三大結論中有提到過:影響人生的關鍵,不是你的朋友多與少,也不是你是否有伴侶,而是影響關系的質量。

比如你跟愛人之間整天吵鬧、爭執,這種沒有愛的婚姻,對健康的影響或許比離婚還大。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羅永浩的那句話:好的伴侶,可以治愈人生。

01:“愛情銀行理論”

記得曾經在某個綜藝欄目中,張晉在提及和蔡少芬維持感情的“秘訣”中提到瞭一個理論:愛情銀行理論。

按照張晉的說法便是:“吵架就是在花錢,但平時要會存錢。”

這種理論,實際上在人際關系學中叫做“情感賬戶”,即平時日常交往中,所積累的人與人之間的好感,在你需要時,這些對你有好感的人願意給予你幫助。

“存款”可以建立關系、修復關系、促進感情;“取款”會使人們關系疏遠。

所以在愛情經營過程中,我們需要多“存錢”,少“取款”。

這種理論在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的經典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也指出過:

“你必須把每一次人際交往,都看成是在他人情感賬戶內存款的一個機會。”

很多人的愛情之路,通常都會出現戀愛時熱情似火,結婚後寡淡無味,甚至到最後同床異夢、勞燕分飛。

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感賬戶”出現瞭“透支”。

尤其是在人到中年之後,更加需要註重“愛情銀行理論”,才能真正讓婚姻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02:“由內而外塑造自己”

提到《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在其中提到瞭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將自己造就為高效能人士?

柯維大師提出瞭幾個原則:樹立良好的品德、認識自己的“心靈地圖”、確立以原則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遵循成長和變化的原則等。

歸根結底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必須由內而外全面塑造自己。

這種造就自我的方式,放到愛情或者婚姻的經營上,實際上是一樣的。

史蒂芬·柯維認為,想不勞而獲、一蹴而就,不僅違反自然規律,也會寸步難行,最終隻會讓我們失望,加深挫敗感。

所以用柯維大師的“七個習慣”來約束自我,本身就是一種成就美滿婚姻的一種有效方式。

這七種習慣的養成能讓我們更好地認清自己的本質,挖掘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個人獨特的才華和潛能。

在這種狀態下,才能對生活、對婚姻更加尊重,才會以內心的價值標準,來衡量自己,去鏈接愛人。

成就自我,便是成就美滿婚姻。

03:“足夠自信的人,都善於示弱”

人際關系大師卡耐基先生說過:“如果你想贏得朋友,讓你的朋友感到比你優越吧。”

真正足夠自信的人,通常都善於示弱,也能對自己的缺點自嘲。

在婚姻經營中,我們也要懂得恰到好處地“示弱”,因為幸福的婚姻中,總有一個人會心甘情願地充當“傻子”。

處處要強,隻會引發或加劇沖突;而恰當示弱,則會緩解甚至消除矛盾。

在生活中處處逞強、要強的人,是很容易失去對方、失去幸福的。

這就是我們常說“越是強調什麼,就越容易失去什麼;越是沒有什麼,就越是表現什麼”的道理。

在《婚姻心理學》一書中,就反復提及並強調關於“示弱”的重要性。

隻有懂得適當示弱,才能增強伴侶之間的信任,促進兩人的感情。

通常而言,要強的根本,無非就是想要“占理”而已。

要知道,在婚姻愛情裡,是沒有辦法“講理”的。

無論你社會地位有多高、職位權勢有多大,在婚姻關系中,你也隻是一個丈夫或者妻子一個角色。

拋開你的身份、地位和權力,適當“示弱”討好對方,你才能像《婚姻心理學》中所說的一樣:讓你愛的人更愛你。

結語:愛是婚姻的基礎

不管是因為什麼願意走在一起,我們都一定要承認一個現實:愛是婚姻的基礎。

《婚姻心理學》一書認為,在婚姻生活中,僅僅有一顆愛他(她)的心是不夠的。

我們在經營婚姻的時候,要懂得如何跟伴侶溝通、如何提升自我魅力、如何為感情打好基礎、如何將婚姻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等。

隻有懂得瞭這些,你才能把婚姻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又或者說,把幸福婚姻的走向牢牢把控住。

有愛的婚姻,才能互相成為對方良好的伴侶,才能對荊棘密佈的人生、滿目瘡痍的生活有治愈的效果。

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來愛對方,卻很少用對方的方式來經營婚姻愛情。

婚姻裡真正的愛,是既要問自己“我要什麼”,也要問對方“你要什麼”。

—END—

我是知陽,感謝您的閱讀。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