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多國疫情反彈升級防控措施

□ 本報駐烏克蘭記者 楊軍

當前,歐洲各國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二波沖擊,日新增患者數量連創紀錄,各國衛生系統面臨巨大壓力,紛紛出臺更加嚴格的防疫隔離措施。

烏克蘭官員集體中招

近日,烏克蘭總統、議長、總統辦主任和副主任、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等高官相繼感染新冠病毒,再加上此前感染的前總統波羅申科、前總理季莫申科,烏政壇高層幾乎“全軍覆沒”。11月9日,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宣佈,自己感染瞭新冠肺炎,但是目前自我感覺良好。

目前,烏克蘭疫情形勢嚴峻,連續幾日新增感染者過萬。衛生部長馬克西姆·斯傑潘諾夫12日稱,自9月初以來,住院患者數量增長瞭3.5倍,衛生部門計劃繼續部署臨時醫院。

為應對洶湧而來的第二波疫情,烏政府出臺瞭“周末檢疫”規定,規定周末隻有雜貨店、藥店和公共交通工作,實施期限是從11月14日至29日。但由於經濟壓力,烏政府暫時還沒有實行全國封鎖。總理什梅加爾10日解釋稱,周末隔離是對抗新冠病毒流行的有效措施,將阻止經濟下滑。他認為,“所謂的周末封鎖是一個機會,可以在工作時間內不停止經濟發展,但可有效阻止疫情的蔓延”。

多國采取更嚴格措施

除烏克蘭外,其他歐洲多國為應對疫情的反彈,也紛紛采取瞭更為嚴格的措施。

德國從11月2日開始瞭為期四周的部分封鎖,並在所有聯邦州生效。封鎖范圍包括關閉所有休閑設施、餐廳、咖啡館和大多數服務公司。此外,還要求公民將傢庭以外的社會交往限制在“絕對最低限度”。零售商店將保持營業,但會限制內部顧客數量。要求居民不要進行“不必要的”私人旅行。此前,德國總理默克爾敦促公民負責任地隔離,以便在聖誕節前取消有關限制。薩克森州州長邁克爾·克雷奇默11日稱,德國預計不會很快取消限制。

法國政府第二次封鎖措施於10月30日晚生效。法國政府要求關閉餐館、酒吧和大多數商店,僅允許公民由於正當理由離開傢。限制措施一直持續到12月1日。

法國第二波疫情來勢洶洶,11月7日新增病例86852例,創下歷史新高。法國政府發言人加裡佈埃爾·阿塔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確定封鎖會否延長至聖誕假期,但政府將盡一切努力保住新年假期。但法國衛生部長奧利維耶·韋蘭稱,“沒有人知道聖誕節會是什麼情況,一切都取決於封鎖措施的效果”。

法國媒體認為,如果封鎖措施控制疫情取得積極進展,當局可能放寬對必須品銷售的限制,但如果疫情仍得不到有效控制,一些更嚴格的選項將被考慮,屆時不排除關閉高中、公共服務機構以及強制實行遠程辦公等。

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暴發近11個月後,意大利感染數超過100萬例。意大利衛生部在其每周報告中指出,疫情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惡化。

意大利醫療協會聯合會主席菲利波·阿內利9日呼籲當局實施全國隔離,並解釋說衛生系統可能無法應對患者數量的增加,並警告意大利在一個月內可能再造成10000人死亡。

報道稱,意大利政府已從11月5日開始實行全國三級限制制度,該制度規定在全國實行宵禁和一些限制措施。早前,卡拉佈裡亞、倫巴第、皮埃蒙特和瓦達奧斯塔四個地區被列為高風險“紅色區”。11日又有利古裡亞、托斯卡納、翁佈裡亞、巴西利卡塔和阿佈魯佐五個地區進入嚴格隔離的“橙色區”。根據限制規定,在橙色區域中,除非迫切需要,城市的出入受到限制,餐館隻能外賣或出售外賣食品。在紅色區域,非食品商店(藥房和新聞亭除外)關閉,所有體育賽事暫停。

據希臘媒體報道,希臘政府宵禁措施於15日生效,以阻止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人數的持續上升。

希臘民防部副部長尼科斯·哈爾達裡阿斯說,宵禁時間將從晚上9點至凌晨5點,僅因工作、健康原因或帶寵物近距離散步被允許外出。那些想要在晚上9點之後離開傢的人需要發送短信到特殊號碼13033或從雇主那裡獲得文件。

疫情再次惡化原因何在

在經歷幾個月的防疫攻堅,疫情趨緩的情況下,歐洲多國疫情卻再次惡化,原因何在?有專傢認為,歐洲面臨的這一波疫情反彈與限制措施放寬、8月假期帶來歐洲旅遊旺季期間人口流動大密切相關。

自6月中旬疫情趨緩以來,歐洲各國逐漸重新開放邊境,許多遊客也在夏天到來之後選擇像往年一樣飛往南方度假,又在諸如法國裡維埃拉、希臘和克羅地亞等度假勝地迎來新的一波疫情暴發之後回到自己的國傢,再次“引爆”疫情。

與此同時,隨著新學期的到來,歐洲大部分學校也都已經重新開始上課。不過歐洲官員普遍認為,重新開放學校並不會加速病毒的傳播。

歐洲疾控中心負責人Andrea Ammon此前就曾對歐盟議員表示,若相關人員保持社交距離並且勤洗手,重新開學並不一定會帶來更高的風險。

另外,歐洲部分民眾仍舊缺乏防疫意識,也是疫情反彈的一大要因。

法國免疫學傢、新冠疫情科學委員會負責人讓-弗朗索瓦·德爾弗雷西日前表示,法國疫情“反彈且不斷加劇”,主要是因為人們缺乏防疫意識,沒能保持社交距離。他呼籲民眾,在目前仍無有效藥物和疫苗的情況下,應提高公共衛生意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瞭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