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無人駕駛 滴滴已打響“第一槍”

在互聯網的第二波浪潮中,已不再是BAT三足鼎立的局面,更多是像TMD這樣的企業來“群雄競逐”。TMD中,字節跳動好比這個時代的“弄潮兒”,聚焦的是內容賽道;美團則如生活中的“大滿貫”,在消費上覆蓋吃住行。相比之下,滴滴有些單調,它處於交通賽道,瞄準的是出行市場。

但是,滴滴真的甘心居於自己現有的出行市場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談及滴滴的野心,除瞭佈局社區電商之外,另一個要提的便是無人駕駛。

11月16日,滴滴發佈全球首款定制網約車D1。該車由滴滴和比亞迪共同研發設計,費時三年打造。據悉,針對司機,D1采用瞭高度定制的超級座椅、移動公文包等,司機也可通過“滴滴鍵”一鍵接單;針對乘客,上車前可通過滴滴App調節車內空調溫度、風量等。最重要的是,D1搭載瞭AEB系統,急行遇障時會自動剎車。這些,都將使出行變得更加便捷,更加智能化。

實現網約車市場的智能化,其實就是在為其發展自動駕駛鋪路,定制網約車D1隻是個開始。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在D1發佈會現場表示,到2025年,搭載自動駕駛的共享汽車有望在滴滴平臺普及超過100萬臺,新的迭代版本能夠搭載滴滴自研的無人駕駛模塊。到2030年,希望去掉駕駛艙,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自動駕駛。

是什麼給瞭滴滴如此大的信心?滴滴近年來的動作證明,程維對滴滴在無人駕駛領域的預測並非是信口開河。

在規模上,2016年,滴滴組建自動駕駛團隊;2019年8月,自動駕駛團隊升級為滴滴獨立子公司。並且,滴滴自動駕駛的經營主體“上海滴滴沃芽科技有限公司”在今年5月完成A輪融資,金額超5億美元。

目前,滴滴自動駕駛已經擁有高精地圖、路人及車輛行為預測、路線規劃與控制等多個專業團隊,公司規模約400餘人。

在應用上,2019年9月,滴滴獲得上海頒發的首批載人示范應用牌照。2020年6月27日,滴滴正式向全網直播其無人駕駛汽車在上海的路況。據悉,當時滴滴一批自動駕駛車輛安裝瞭近20個傳感器,造價高達100萬元,還是L4級別的自動駕駛。目前,滴滴已在合肥、北京、上海、蘇州以及美國加州等地區獲得路測資格。

以上種種足以看出滴滴發展自動駕駛的恒心。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滴滴看中瞭自動駕駛這個市場呢?

其一,滴滴目前的業務覆蓋打車、租車、代駕、貨運、公交等多方面,新業務包括社區團購等,其主要業務還是以網約車為主。但是,其順風車曾多次陷入安全事故風波,這對滴滴的口碑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同時,作為一個純工具類的APP,滴滴流量粘性不夠,加上業務場景又相對單一,這是滴滴業務發展的一大弊端。因此,滴滴需要去開拓新的業務。在已成熟的網約車基礎上,發展無人駕駛,必然能夠省下一大口氣。

其二,隨著汽車智能化、電子化的推進,自動駕駛已是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有預測分析,2019年至2025年,中國L1到L5級的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市場規模將實現33%的年均增長率,到2025年將達到約71億美元。面對如此龐大的自動駕駛市場,滴滴又作為國內出行巨頭,勢必要分一杯羹。

同時,在國內,已有百度、高德、小馬智行等佈局自動駕駛市場,但是都未完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大部分的自動駕駛車輛仍需要駕駛員或安全員陪同。這是一個挑戰,也意味著這個市場具備極大的開拓潛力。

作為並不算早入局自動駕駛的企業,滴滴在這場無人駕駛的突圍戰當中,不知道要多久會打出漂亮一擊。或許,對於它而言,這隻是一個業務方向。但對整個出行領域來說,這粒石子也可能會激起千層浪,吸引更多的企業及個人參與其中。

作者:電商報 劉峰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