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補給站錨定蘇丹港 俄時隔20年重返印度洋大棋局

參考消息網11月18日報道 俄羅斯《消息報》網站11月16日發表瞭題為《去非洲逛逛:在印度洋海岸的軍事存在能給俄羅斯帶來什麼——海軍將在蘇丹港有一個駐泊地》的文章,作者為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阿列克謝·庫普裡亞諾夫。文章認為,俄羅斯海軍在蘇丹港的存在可以表明,俄參與現正日益升溫的印太地區外交博弈的意圖是認真的。全文摘編如下:

俄羅斯獲得在蘇丹領土上建立海軍“物資技術補給站”的權利。這事實上意味著俄羅斯重返印度洋大政治舞臺。蘇丹共和國允許俄羅斯在其境內建立和部署一個物資技術補給站,並對其基礎設施進行改擴建,以便能夠為俄軍艦提供維修、補給及船員休整等服務。對莫斯科來說,在蘇丹港建立一個後勤保障中心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外高加索地區的停火。俄羅斯海軍在蘇丹港的存在可以表明,俄參與現正日益升溫的印太地區外交博弈的意圖是認真的。

歷史的足跡

印度洋就像一隻倒扣的碗,由於這種形狀,旅行者無需距離海岸很遠,隻要穿過一些狹窄的海峽,就可以從南非海岸到達澳大利亞海岸。沒有冰,風向穩定——季風每半年換一個風向,為航海發展提供瞭理想的條件。

20世紀出現瞭一個新變化:印度洋西北部成為最大的石油開采中心,波斯和阿拉伯的石油通過印度洋上的通道被運往美洲和歐洲。商道上的任何動蕩會立馬導致價格飆升並影響到世界經濟。

俄羅斯船隊在印度洋的出現比其他歐洲列強要晚很多,在此之前所有前景遠大的基地和財產都已被後者瓜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情況才有所變化。通過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和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的努力,蘇聯迅速成為海洋強國,這意味著它對印度洋也產生瞭興趣。當時在該地區代表蘇聯的主要是蘇聯海軍第八特遣中隊,在冷戰時期同美國海軍的第七特遣艦隊分庭抗禮。

當時,最先設在索馬裡柏培拉的基地(正式名稱是物資技術補給站)不得不撤除,因為索馬裡和埃塞俄比亞交戰,而蘇聯押註埃塞俄比亞。在埃塞俄比亞的達赫拉克群島的諾克拉島建立瞭新基地。

從塞舌爾到也門索科特拉島的一些友好國傢的港口和基地也曾為蘇聯海軍提供過服務,但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機動後勤保障系統,包括支援和補給船隻、油輪、大型拖船、浮動船塢和浮動基地,隻有這樣,蘇聯在遙遠海域的存在才能具有所需的靈活性,必要時即便附近沒有固定的海軍基地也可執行戰鬥任務。

20年後的回歸

蘇聯解體後,曾一度聲名顯赫的蘇聯艦隊變成瞭昔日強盛的一道可悲陰影,到遠洋地區展示力量隻能留給記憶。這一時期持續瞭近20年,從歷史的角度衡量不算長,但足以讓一個遠洋艦隊的重整旗鼓變得困難重重。

蘇聯時期,蘇聯海軍在印度洋的存在是由太平洋艦隊的艦隻負責,而現在恢復這種存在的光榮任務落到瞭俄海軍黑海艦隊的肩上。於是,俄羅斯從中東而非遠東開始重返大棋局,蘇丹港也因此成為繼敘利亞塔爾圖斯之後的又一個據點,這看起來合情合理。

這裡便利的地理位置既可以控制紅海的交通,又可以在必要時保護船隻免受海盜襲擊。良好的海灣、相對發達的基礎設施、同該國領導人沒有外交問題,這一切都讓人有理由相信這一次不用再緊急轉移基地。俄羅斯企業準備在蘇丹港投資建煉油廠的項目也增強瞭信心,要知道在當今世界可以借用涅克拉索夫的詩句來說,“當石油在腳下流淌的時候,事情就穩妥瞭”。

下一步的設想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莫斯科的未來計劃是什麼。形象點說,蘇丹港仍將是確保俄羅斯在中東地區存在的南部堡壘,還是它將成為俄羅斯全面回歸印度洋的第一步?

這個地區正等待著俄羅斯。而且不隻是前蘇聯勢力范圍內的那些國傢,比如莫桑比克、馬達加斯加和塞舌爾,還包括東非海岸和印度洋諸島上的其他一些國傢。在印度、歐洲、美國經濟擴張的背景下,又一個利益相關方的加入將使那些國傢有機會推行更為靈活的政策,獲得更多的回旋空間,以換取同俄羅斯公司簽訂合同,為艦隊提供基地和供應點。

印度也在等待著俄羅斯。筆者不止一次聽到印度專傢和軍方高層對印度洋再沒見到俄羅斯旗幟表示遺憾。俄羅斯在印度洋的存在一方面可為印度提供除華盛頓之外的另一種選擇,另一方面又可以安撫中國,使其確信其船隻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