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父母心?比大齡女青年更焦慮的是他們父母……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昀瀟

11月17日,百合佳緣集團發佈瞭最新的婚戀觀調查報告——《中國式相親之父母篇》(下稱報告)。該報告通過父母的角度立場,分別從父母對子女婚戀的態度、認知以及參與度等問題,深入探討中國式婚戀的內在意義。

25-30歲為最佳婚齡 父母隻願孩子早日成傢

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婚戀思想下,大多父母都希望子女早日找到歸宿,完成人生的重要事項。《報告》顯示,25-30周歲是大多數父母認為是子女的最佳婚齡。“三十歲”是人生歷程的重大關卡,其中四成單身人士的父母認為,子女的最佳婚齡在30周歲前;25歲的結婚年齡,也有不少父母認為是最佳的婚齡,尤其女方父母占比達到40%,略高於男方父母35%的比例。

在崇尚自由戀愛的當下,也有不到一成的父母相對“佛系”,沒有對子女的結婚年齡有過多想法,不想給予子女太多的壓力。

在傳統文化裡,孩子遲遲無法解決婚姻大事,會被父母視作一件自己未完成的事情,這種未完成感容易導致他們產生緊張和焦慮。調研數據中,關於子女單身這件事,42%的男生父母和25%的女生父母會感到焦慮。

作為父母焦慮的來源,單身子女們對父母的情緒變化感知十分敏感。55%的單身男性與43%的單身女性,都能從父母身上感到焦慮。有趣的是,日常的嘮叨是父母的殺手鐧,導致子女們不勝其煩,進而錯誤地感知父母們的焦慮感,這也是孩子對父母焦慮的感知,要超過他們自身感知的重要原因。

父母的催婚,並不為瞭掌控孩子的生活,而是來自基因中對子女婚戀延續的使命感,讓他們產生的一種美好願望。數據發現,希望看到子女早日成傢立業,是父母“催婚”的最大動力,超過三成的比例占據瞭首位。

父母為孩子成長路上遮風擋雨,但不可能永遠讓女子處於自己的保護下,所以有三成父母最單純的想法是希望自己老瞭後,子女能有人可以相互照顧、相互依靠,能夠替他們繼續走下去;此外,子女對婚戀的主動性差,也讓近三成的父母不得不在背後推他們一把。

父母對子女單身感到焦慮

六成父母為孩子介紹相親 不到兩成子女樂意接受

“皇帝不急太監急”完美地詮釋瞭父母對子女婚戀的操心之意,甚至不得已親自下場參與子女的婚戀事項。《報告》顯示,六成單身人士的父母表示曾給子女介紹過相親對象,其中男生父母介紹過的占比64%,高於女生父母的56%。在目前“男多女少”的婚戀現狀,男方父母顯然要比女方更加著急。

父母成為子女相親的一大渠道

在子女心中,父母參與到自己的婚戀,這並不見得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調查數據中,希望父母給自己介紹相親對象僅不到兩成的比例,道出瞭兒女們的心聲。

由於不少子女對父母參與到自己的婚戀持有不同的看法,雙方在婚戀認知上產生瞭明顯的差異,進而導致瞭“逼婚”的說法。《報告》顯示,超過六成的父母認為,為自己子女的婚戀操心是本分,並不認為這是“逼婚”行為。

在獲取相親的途徑中,父母更加依賴熟人間的資源互通。調研數據顯示,熟人社交是父母最重要的相親信息來源,其中61%的途徑是通過同事、同學的聊天當中所瞭解信息;還有43%的途徑則是打親朋好友的註意;還有社區、居委會也是不少父母的選擇。

四分之三父母願意最大努力承擔結婚費用

除瞭婚戀前期的相親安排,婚戀中願意分攤子女的實際負擔,才是父母對孩子表達深愛之意最直白的方式。《報告》顯示,對於子女的結婚費用,四分之三的父母願意盡最大努力,能承擔多少就承擔多少;另有超五分之一父母表示隻願意承擔一部分;僅僅隻有3%的父母,對此是毫無表示的。

當一位毫無血緣關系的新成員融入到傢庭,其中的相處之道是困擾所有人的難題,為此有不少父母為瞭孩子願意做出讓步。《報告》顯示,近六成的父母明確表示,不願打擾子女的婚後生活,不與他們住在一起。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施沛霖

審簽 | 鄭宗敏

實習生 | 林浩帆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