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頻繁減持 愛爾眼科董秘坦承“為瞭繳稅”

3月底至今,愛爾眼科(300015)的股價已經翻倍。不過,伴隨著股價上漲,公司高管頻繁的減持行為,讓投資者蒙上心理陰影。記者註意到,借著雙十一的機會,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吳士君向投資者“攤牌”,坦承減持是因為繳稅。

減持一為繳稅,二為買房

幾天前,吳士君在個人公號上發佈“雙十一,攤牌瞭,您問啥我說啥”的文章。吳士君曬出的聊天截屏顯示,有股東發問“為什麼公司高管歷年來的減持都比較頻繁?”

吳士君回應稱,減持是為瞭繳稅、買房,“既要為國傢做貢獻,又要為傢庭謀幸福。上海的房子動不動就上千萬元,不減持錢不夠,沒辦法。”他同時強調,減持部分股票與公司發展前景是兩碼事,減持不代表不看好公司。

在股東的追問下,吳士君進一步透露,股權激勵要繳個人所得稅,個稅稅率是累進的,最高為45%。愛爾眼科股價表現不錯,兩千多名被激勵的核心骨幹賺到瞭。但有的上市公司解鎖日或行權日後,個稅都交瞭,後來業績撐不住股價大跌,激勵對象最後還虧瞭本,成瞭負激勵。

記者統計發現,今年3月底以來,包括楊智寬、李愛明、王麗華、韓忠、唐仕波、劉多元、吳士君在內的7位公司副總經理,通過大宗交易或者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價,其中楊智寬今年3月、7月、8月三次出手,總計減持16.4萬股,合計764萬元; 吳士君也於6月19日減持8萬股,10月29日減持6.9萬股,合計785萬元。

A股屢現繳稅風雲

記者註意到,此前湖北證監局局長李秉恒也曾在公開場合發聲,“實踐中,上市公司被激勵對象通過股權激勵取得實際收益時適用的稅率往往在30%以上。”

根據目前要求,在股權激勵解鎖或行權時須先行按全部解鎖或行權股份計算稅款。同時受《公司法》有關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減持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的比例限制,其每年減持比例不得超過25%,但計算稅款時須按全額持有或行權股份進行計算。即被激勵對象不僅在接受股權激勵時須自籌資金(自有或借貸)付出較高成本來獲得限制性股票或股票期權,且其在未通過減持獲得收益時還須自籌資金承擔全額持有或行權股份的稅款。

“這種稅務處理模式使得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機制並不能較好地發揮激勵作用,無法吸引優秀人才、促進企業健康發展,與股權激勵機制建立的初衷有所背離。”李秉恒建議,適當調整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個人所得稅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上市公司長春高新(350.840, -5.96, -1.67%)持續暴跌,導火索為在一次子公司金賽藥業機構調研會議上,金賽藥業總經理金磊除透露公司明年業績展望將放緩外,也表示“由於需要繳稅10億元,年底還會做減持”,而在資本市場引起廣泛討論。

避稅指南的“歪主意”

對此,記者接觸的稅務人士解釋,與非上市公司不同,上市公司股票流動性強、變現快,所以對其股票期權行權、限制性股票解禁以及獲得股權獎勵時確認的所得,是按工資薪金所得計算應納稅款。為解決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對象繳稅在時間方面的困難,幾年前政策也有所調整,進一步延長瞭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納稅期限,目前期限是一年。

另有南京投資者直言,股權激勵被稱之為“金手銬”,就是因為其本身暗藏風險,將核心人才的個人利益與公司發展、股東利益捆綁在一起,從而實現良性循環,“高管繳稅多,說明本身獲利也高。”

公開資料顯示,愛爾眼科2011年授予198名激勵對象900萬股票期權,復權後成本約2.48元/股;2013年授予258名激勵對象562.5萬股限制性股票,2016年授予1557名激勵對象2005.9萬股限制性股票,成本分別約為0.49元/股、3.28元/股。11月10日,愛爾眼科股價曾一度突破70元。

事實上,有圈內人士也透露,由於股票期權以行權日作為納稅義務日,而行權之後再轉讓無須納稅,因此選擇行權日大有技巧,一些公司會盡可能選擇在股票市價接近行權價的日期行權,從而降低應納稅所得額。一些避稅指南更是建議上市公司合理運用會計政策,比如造成公司賬面利潤下降,從而引發股票價格波動,降低行權期內的股票市價。被激勵對象可以在行權後股價上漲時出讓標的股票,實現最大限度的避稅。“但如果上市公司為瞭避稅而失去誠信、觸犯法規,實際是得不償失。”該人士表示。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