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指南”可以借鑒 但不是捷徑

楊朝清

相親沒有捷徑,可以適度“包裝”卻沒有必要“偽裝”。在朋友圈進行“人設裝修”也好,通過對相親對象心理的揣摩與分析來掌控也罷,一旦背離瞭真誠、真實這一原則,“相親指南”就會淪為一些人的工具。

安徽小夥馬方,在經歷80多次相親失敗後終於修成正果。他把自己長達6年的相親歷程,寫成瞭近10萬字的“相親指南”。這份指南風趣幽默,又涵蓋瞭諸如“彩虹屁必須包郵獻上”“能否脫單,吃頓飯就知道大半”等實用技巧,引來很多渴望脫單網友點贊“幹貨滿滿”。(11月16日《揚子晚報》)

正所謂“久病成良醫”,相親的次數多瞭,積累的經驗教訓、受到的啟發多瞭,自然就有心得體會可以分享。“相親指南”的走紅,在於它滿足瞭一些人渴望少走彎路、渴望早日相親成功的利益訴求與情感需要。在相親已經成為一種普遍性婚戀進入路徑的今天,“相親指南”有助於提升人們對相親的認識並提高相親成功的概率。

世間萬象,人生百態,相親成為觀察形形色色單身男女的一面鏡子。不論是應付父母親人的“打卡式相親”,還是深受快餐文化浸潤的“趕場式相親”,抑或是搞雙重標準的“孤芳自賞式相親”,相親的次數多瞭,人們的婚戀觀也會不斷成熟。找到一個與自己生活方式合拍和精神世界貼近的相親對象,並非易事。

相親說到底是一個符號互動的過程,是一個相互試探、相互加深瞭解、逐漸提升信任和認同的過程。在一個盛行印象管理的時代裡,相親對象看上去體面、光鮮的“鏡中我”並非完全真實的;在婚戀競爭漸趨激烈、婚戀焦慮彌漫的當下,在社會流動加速的陌生人社會,不少人戴上瞭面具、穿上瞭偽裝,在相親現場呈現出一個經過修飾和美化的“鏡中我”。如何透過濾鏡發現和捕捉相親對象背後的“真我”,對每個相親對象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應該承認,“相親指南”有不少可以學習和借鑒的忠告。比如站在異性的角度換位思考、註重相親中的言行舉止、註重相親中的穿搭方法。進行清醒的自我調適,在相親過程中呈現出得體的修養,有助於提升相親成功的概率。

相親沒有捷徑,可以適度“包裝”卻沒有必要“偽裝”。在朋友圈進行“人設裝修”也好,通過對相親對象心理的揣摩與分析來掌控也罷,一旦背離瞭真誠、真實這一原則,“相親指南”就會淪為一些人的工具。如果隻有相親技術、沒有對真摯情感的渴望與追求,就會讓“相親指南”走調、變味。

這個世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相親對象也是千姿百態的。那種將“相親指南”當成捷徑、希望用套路來收獲真摯情感的做法,或許隻會帶來“雙輸”。更進一步說,相親也是一個重新發現和認識自我的過程,失敗和挫敗的體驗也有助於自我反思、自我改變;與其過於迷戀形形色色的“相親指南”,還不如在相親的過程中不斷成長、變成更加優秀的自己。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