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資生堂高管談中國市場:不要再寫我們是外資,我們是本土企業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侯雋

“我們非常看重中國市場!”

“我們要擴大在中國的朋友圈,歡迎buybuy buy!”

“我們立足中國服務中國,不但生根還要深耕中國市場!”

這是我三年參加三次進博會,每年采訪外企老總時,他們說得最多的話。

從“看好中國”到“立足中國服務中國”,這三年來究竟發生瞭哪些變化?為什麼他們的態度有瞭這麼大轉變?

五天的采訪下來,我找到瞭答案。

意氣風發的大中華區外企老總們

由於疫情的原因,連進博會吉祥物熊貓“進寶”都戴上瞭口罩,提醒大傢要保持社交距離,註意防護。

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外企積極參展。

“It is amazing!”億滋大中華區總裁范睿思激動地對我說,他認為進博會按時舉辦就是個巨大的驚喜,釋放瞭令世界鼓舞的信息。

這些外企大中華區的高管們正在經歷職業生涯中的關鍵時刻——疫情導致各大跨國巨頭節衣縮食,甚至用裁員這個“大殺器”來度過危機,但是中國市場最先恢復瞭生機,多傢巨頭財報的數據表明,中國市場的營收成為瞭他們的業績增長點。

“你才做瞭兩次核酸,我做瞭七八次瞭!”奔馳的一位高管對我說。本來由於工作的需要,他每兩個月就要返回香港一次,但今年大部分時間,他幹脆留在瞭北京開始租房子住。

同樣,Coach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楊葆焱今年一直就待在中國。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情況下,這些中國區負責人都意氣風發,進博會成為他們秀肌肉的舞臺。這些精明的職業經理人心裡非常清楚,2020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隻有中國市場能讓他們去施展去發揮,而且也隻有中國政府具備這樣的魄力和能力,舉辦這樣的盛會,他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保持住在中國的業績增長態勢。

在不確定的世界中,隻有中國能給他們帶來確定性!

這幾天我的朋友圈非常有意思,沒有參加進博會的朋友們都在關註四年一度的美國大選,而參會的朋友們,每天都在發著進博會的九宮格圖片。

“不要再寫我們是外資,我們是本土企業!”

參加瞭三屆進博會的達能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謝偉博,精心改造瞭自己的口罩:一邊是白底藍圖的達能企業標志,另一邊的鮮紅底色上印著“I Love China”字樣。

對於大部分海外企業而言,中國市場重要程度在不斷上升,這裡已經不僅僅是世界工廠、世界市場,還在研發、資本等多方面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

“用瞭它以後,奶茶店做奶蓋就不用自己拼配瞭,至少能為他們節省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也可以節省很多顧客排隊等待的時間。”恒天然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周德漢一邊說,一邊把一杯奶蓋茶遞給我。

我想起在幾年前,“為中國定制”幾乎成瞭一些網友抨擊跨國公司差別對待中國市場的貶義詞。而現在,隨著中國市場創新活力增強,很多新興消費需求領先於國際,跨國企業不得不用“為中國研發”來留住客戶。

雅詩蘭黛、優衣庫、資生堂等外資企業紛紛在進博會上首發新品,宣佈最大研發中心落地,資生堂的高管甚至一本正經地對我說,“不要再寫我們是外資,我們是本土企業!”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企業的快速成長,也讓外資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一些外資企業調整瞭在中國的架構,希望能夠變得更加“本土”,以更迅速的方式應對市場變化。

第三次來參加進博會的蒙牛乳業總裁盧敏放說:“以前我看展臺,總覺得別人的展臺比我們的好,今年你去看一看我們的展臺,一點都不比任何一傢廠商的差。世界的競爭都在進博會這個舞臺上瞭!”

跑瞭三年進博會,作為記者,我驚喜地發現中國市場也正在改變曾經改變瞭我們的外資企業。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