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基金應擺脫“追新”誤區

來源:證券時報 桂浩明

近段時間,股市活躍,基金銷售也很好,時常有“爆款基金”出現。不過,嚴格來說,在現有的一萬多隻基金品種中,真正熱銷的主要是那些新發行的基金,絕大多數的老基金,其中也包括一些業績十分優異的老基金,銷售情況隻能說一般。

從理論上來講,老基金因為運行時間長,形成瞭相對穩定的投資風格及風險控制手段,並且在市場中經受過磨練,到如今如果還有著較高凈值,多半可以認為運行是相當成功的。而這樣的基金,一方面有歷史業績可供參考,另一方面它在多年運行中所積累的經驗,也是十分寶貴的資源,它們理應受到資金的追捧。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很多具有這種特征的老基金規模並不大,平時也沒有太多的資金申購。在市場上並不是那麼受關註的。相反,那些剛批準發行的基金,雖然並沒有過往的業績可供參考,有的隻是對擬任基金經理的介紹,但卻能夠吸引很多資金參與申購。有人說,這是因為這些基金經理都是投資明星,然而他們大多又是擔任其他老基金的經理。如果是為瞭“追星”的話,那麼何不申購他們管理的已經在運行的老基金,而是冒著有可能因為比例配售而不能足額認購的新基金呢?

更何況,很多新基金是復制老基金的投資模式,它會有個建倉的過程,在同一時點申購老基金與認購新基金,前者的資金使用效率相對會更高,基金在運行時所帶來的沖擊成本,也會更小一些。因此,如果不是在設計上有特別新穎之處的新基金,在通常情況下,投資老基金比投資新基金在操作上是要更加合理一些的。

而之所以市場上會出現新基金銷售火爆而老基金相對清淡的狀況,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部分投資者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因為老基金運行瞭一段時間,業績越好,凈值也越高。相反,新基金還沒有開始運行,都是面值發行的。這樣在一些投資者看來,老基金是“溢價”瞭,新基金是平價的,所以願意選擇新基金。

其實,對於開放式基金來說,是以凈值進行申購贖回的,而其凈值是根據所擁有的證券品種計算出來的,可謂“一分價錢一分貨”。而新基金之所以是平價,原因就是它還沒有建倉,凈值自然上不來。開放式基金是如此,在二級市場交易的ETF等基金,雖然交易價格與凈值會有一定的偏差,但通常都很小,而且由於套利機制的存在,偏差很容易得到糾正,因此也不存在明顯的溢價,當然基本上也不會有什麼折價。所以,投資者如果搞清楚瞭基金凈值的含義,也就明白投資老基金並不存在“溢價”買入的問題,這與股票一級市場存在發行溢價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還有一些投資者缺乏長期投資的理念,買瞭基金以後,一旦凈值升上去瞭,就急於賣出,然後拿錢再去申購新基金,以為自己這是在做“差價”。其實,由於基金的申贖是按凈值為基礎的,這裡並不存在因為交易行為所產生的差價。當然,如果股市大幅波動,導致基金凈值上下浮動,這個時候是會有差價的。但是考慮到由於基金的申贖存在較高的交易成本(通常比股票交易要高出幾十倍),而且份額的確認與資金的交收也比較耗時,如果不是一輪較大級別的行情波動,在基金上做差價是非常困難的。也因為這樣,對於基金投資,更應該強調的是長期持有的原則。

在這裡,隻要投資理念相同、管理經驗相當,老基金與新基金應該是具有同樣吸引力的,而考慮到具體的交易過程,則老基金還是有著相應的優勢。當然,在股市持續下跌時,剛發行的新基金則比老基金在進行資產配置時處於相對有利的地位,此時認購新基金則較為主動。

前面提到,國內證券市場上現在有上萬隻基金,之所以會有那麼多,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老基金規模做不大,資金往往追捧新基金。而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未必是一個理想的狀況,也不是理性的表現。在這裡,應該呼籲基金公司要加強對績優老基金的持續營銷,作為投資者也應該辯證看待新老基金各自的特點,避免盲目“追新”。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