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基金邊緣化 清盤和轉型成常態

小微基金是去是留,考驗著基金公司的運營能力。業內人士表示,大部分小微基金很難通過業績帶來規模的自然增長,卻長期占據著公司資源,增加瞭投研、運營的工作負荷。隨著公募基金發行持續火熱,小微基金清盤或轉型將更加常態化。

招商中債1—3年央企債指數基金近日發佈公告稱,截至11月6日,該基金已連續50個工作日資產凈值低於5000萬元。根據基金合同約定,基金管理人應當終止基金合同,並對該基金進行變現及清算程序,且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今年以來,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11月9日,今年以來采取清盤措施的公募基金多達137隻,一、二、三季度清盤的基金分別達到19隻、37隻、60隻,四季度以來清盤的有21隻。

從基金規模來看,排除在一季度已經清盤的基金,規模在一季度末低於2億元的基金合計112隻,其中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達到72隻;若排除在二季度已經清盤的基金,規模在二季度末低於2億元的基金合計76隻,其中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達到54隻。這意味著,很多小微基金的規模在較長一段時間難以增長,最終選擇瞭清盤處理。

另外,還有一部分小微基金選擇瞭轉型。以某基金為例,其原屬於一隻機構定制型的定期開放式基金,在第一個運作期滿後遭遇瞭機構大額贖回,該基金就長期處於小微狀態,直至今年年中,該基金采取措施轉型為開放式基金。

從今年轉型的160隻(各類份額分別計算)基金來看,除瞭分級基金轉型、資管大集合轉型等情況以外,很多基金有意通過轉型做大產品規模,其中,小微基金的意願尤為強烈。

不過,上海證券報記者從業內瞭解到,由於基金轉型涉及較復雜的技術性改造,並且無法確保基金轉型後能帶來基金規模的增長,大多數小微基金都選擇瞭清盤。

“對於基金公司來說,小微基金會占用公司不少資源,采取清盤、轉型處理,可以讓基金經理聚焦於主要產品的投資,是一種順勢調整的舉措。”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總經理劉亦千表示,基金公司清理小微基金,其本質上是優化產品結構、優化投資經理資源、降低基金運營成本的有效手段。清理小微基金是一種既對自身負責、也對投資者負責的措施。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