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十倍股之畫像(下)

五個角度為A股十倍股畫像,有什麼共同特征,什麼樣的股票具備成為十倍股的潛質。

本刊特約作者  姚佩/文

隨著A股逐漸成熟化,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放棄自上而下的擇時,轉向自下而上的擇股策略。上證綜指長期圍繞3000點波動已成調侃之說,但A股實際上湧現過一大批十倍股。東吳證券圍繞A股優質公司多視角剖析,上篇已經從漲跌、股權、財務三個角度分析瞭A股十倍股的特征,下篇繼續從估值、行業兩個角度進一步探討。

估值:起步小市值高估值、長期高α低β、高股息

十倍股起步主要集中於30億元以下小市值。毫無疑問十倍股普遍都是大市值公司,但它們大多是小市值起步,十倍股上市日市值中位數17億元,低於全部A股的27億元,30億元以下占比達到78%。十倍股起始日(上市一年後)市值中位數17億元,同樣低於全部A股34億元。起步低市值給瞭更大增長空間,在股價最高價日,十倍股市值中位數662億元,遠超全部A股123億元。截至目前(2020/6/30,下同),十倍股的市值中位數433億元,是全部A股(55億元)的近8倍。

十倍股起步47倍PE高估值,往後逐步消化為低估值。十倍股起步市值偏小,但估值不低,上市日十倍股PE中位數(TTM,下同)46.6倍,明顯高於全部A股的37.7倍,這說明在上市時市場就已經給十倍股以高估值,但上市一年後,十倍股起始日PE中位數為35.8倍,已低於全部A股的43.2倍,拉長時間看,十倍股估值整體略低於全部A股(剔除金融石油石化),2000-2019年十倍股PE(TTM,中位數)均值33.8倍,低於全部A股(剔除金融石油石化)44.1倍。起步估值高隱含市場一開始就對十倍股有期待,但後續穩定的業績增長逐步消化估值,使得十倍股的估值並沒有一飛沖天。

分行業看,十倍股起步估值高於同行業水平,逐步消化估值後低於同行業。我們繼續落地到行業層面,將十倍股與行業整體水平進行比較,看真實差異。在上市日,9個行業中有6個行業十倍股PE高於同行業水平,其中汽車、醫藥、計算機十倍股和所屬行業上市日PE分別為54倍VS31倍、47倍VS43倍、43倍VS31倍。但上市一年後的起始日,9個行業中有5個行業十倍股PE低於同行業水平,其中醫藥、電子、電氣設備十倍股和所屬行業起始日PE分別為35倍VS48倍、34倍VS43倍、32倍VS43倍。而在最高價日,9個行業中8個行業十倍股PE低於同行業水平,其中汽車、化工、電氣設備十倍股和所屬行業起始日PE分別為16倍VS63倍、21倍VS70倍、30倍VS90倍。

十倍股高α低β、高股息。在估值的最後一部分,東吳證券研究瞭十倍股的超額收益水平和系統風險,從2000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個股收益率選取周頻數據,benchmark選擇上證綜指。結果顯示,十倍股年化α中位數23.9%,顯著高於全部A股的8.1%,而十倍股β中位數為0.99,低於全部A股的1.09,即十倍股是典型的高α低β個股,這自然符合自下而上的擇股審美,長期持有獲得穩定增長,避免擇時造成的波動。

此外,十倍股也是高股息股,穩定持久股息率是公司實際支付能力的代表,也從側面印證瞭前面對於十倍股業績穩定持久增長的判斷,過去二十年十倍股股息率均值為1.03%,明顯高於全部A股的0.72%。

行業:科技、消費主陣營

十倍股主要分佈於消費和科技行業。75隻十倍股湧現於消費和科技行業,占比63%。前五大行業醫藥26隻(22%)、電子10隻(8%)、食品飲料10隻(8%)、計算機9隻(8%)、房地產7隻(6%)。此外,周期性行業中也湧現出大批十倍股,其中國防軍工有7隻(5.8%),電氣設備、化工、有色金屬均有5隻(4.2%)。

十倍股行業分佈服從產業周期輪動規律。受政策方向和產業升級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存在著明顯的產業周期,例如1990-2000年的消費制造時代,2000-2010年的工業制造時代和2010年至今的智能制造時代,十倍股行業往往集中於產業周期中的主導產業,而各個階段的主導產業則依托於宏觀背景。

2000年,中國進入工業制造時代,加入WTO和一系列房地產新政等為經濟註入新動力,房地產行業成為本輪產業周期的主導產業,在2005年6月-2007年10月和2008年10月-2009年8月兩輪牛市中,大量十倍股湧現在地產產業鏈上。2010年進入智能制造時代,受益於美國開啟新一輪科技周期,中國信息技術與新興消費開始崛起,其中硬件設施作為科技股行情傳導的第一棒,TMT行業成為瞭2012年12月-2015年6月牛市中的主導產業,是本輪牛市中十倍股誕生最多的行業。

而在各輪產業周期中有一個共性,就是醫藥行業在每個階段都湧現出瞭大量的十倍股,尤其在2005年6月-2007年10月牛市中實際上醫藥是十倍股誕生最多的行業。這主要是由於醫改貫穿瞭2005年以來的三輪牛市,其中2006年國務院成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小組,開啟新一輪醫改,2009年開始政府加大對醫療的投入,基層醫療強化,基本藥物制度得到推進,2018年更提出醫改新要求:公立醫院改革、醫保控費、藥價改革等新政,醫藥行業整體從中受益。

十倍股行業屬性差異較大,行業增速與股價也呈現截然不同的表現。選取十倍股占比居前的行業,根據行業屬性分為以下幾大類:消費(醫藥、食品飲料)、周期(房地產、有色金屬)、科技(電子、計算機)。以東吳證券股票池中的該行業十倍股,構建行業十倍股股價指數,消費、科技、周期十倍股上漲形態迥異。

消費行業十倍股不需要擇時,行業規模持續穩定擴展。醫藥、食品飲料十倍股指數在過去近二十年一直處於上升區間,基本不需要擇時,這背後是消費行業確定性較強、受宏觀經濟影響波動較小,以醫藥、食品飲料行業為例,其營業收入長期保持15%-20%增速,持續穩定擴張的行業,其十倍股股價指數也保持穩定上行。

科技類行業十倍股需擇時,服從科技行業3-5年左右產業周期。與消費行業十倍股表現不同,科技十倍股股價存在明顯的波動周期,需要擇時。科技行業無疑是好賽道,但科技行業存在3-5年的創新產業周期,體現在股價上,計算機、電子行業十倍股波動明顯,2012-2015年連續三年上行,2016-2018年連續三年回調,實際上電子、計算機行業收入增速波動就很大,上行周期中有25%-40%的增速,但回落階段增速普遍在20%以內,科技類行業十倍股需要對產業周期用比較充分的把握。

周期類十倍股上漲區間較少,上行區間主要集中於行業天花板出現之前。消費十倍股基本不需擇時,科技十倍股需擇時,但周期十倍股多數時間是在等待。本身周期行業受宏觀經濟影響波動較大,且存在明顯的行業天花板,十倍股的主要上漲階段往往集中於行業快速擴張時期。以有色金屬行業為例,十倍股股價整體大幅上漲的區間集中在2005-2007年、2009-2010年,最近十年也隻有2016-2017年有較好表現,這背後一個明顯特征是2011年之前經濟高速增長,有色行業可以獲得每年30%以上的收入增速,但2012年經濟開始增速換擋後,有色行業收入增速就落入到10%以內,傳統行業遭遇天花板後,無論是誕生的十倍股數量以及股價表現,都大打折扣。

展望:未來可能的十倍股篩選

十倍股系列一側重於數據挖掘的視角,從漲跌、股權、財務、估值、行業五個角度尋找A股十倍股特殊基因,以這些特殊基因作為審美標準,東吳證券篩選出未來的十倍股。

漲跌方面,起始日為2010年1月1日以後,自起始日以來歷史最大漲幅介於300%至900%間,起始日至2020年6月30日漲幅小於900%;公司自身方面,管理層薪酬總額均值(起始日-2019年,下同)大於200萬元,管理層薪酬占營收比例均值小於2%,第一大股東累計質押占比(截至2020/6/30)小於40%,研發支出占營收比例均值大於2%;業績方面,歸母凈利潤年化復合增速(起始日-2019年,下同)大於10%,毛利率均值大於20%,銷售費用率均值大於2%,ROE均值大於8%,銷售凈利率均值大於7%,資產周轉率均值大於0.4次,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營業收入均值大於8%;估值方面,上市日市值小於80億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市值大於90億元,年化α大於10%,股息率均值大於0.3%。

(作者工作單位為東吳證券)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