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在背道而馳:男權運動正在悄然興起,現代男性不願再被壓榨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向來隻聽過“女權運動”,第一次聽到“男權運動”一時還沒反應過來。沒錯,的確有這樣的運動,一群大老爺們聚在一起據理力爭維護自己的權益。

男權運動是針對日漸興起的女權運動而誕生,大概誕生於第二次大戰後,多分佈在英美等國傢。任何一種社會群體都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男權運動是女權運動日漸興起之後的社會反應,具體而言,男權運動細分為兩種。

一種是進步男權運動——他們認為如果男女不平等,不僅女性受壓迫,男性更受壓迫。

按照傳統父權社會的規則,男女不平等,意味著男性要承擔更加多的責任,承受重大的生存和競爭壓力。男性脆弱的一面不允許被表現出來,人格的發展因為壓抑而導致一定程度的扭曲。

女權運動人物弗裡丹說:似乎男女在背道而馳。女人要走出傢庭,在男人的世界中工作實現自我;而男人似乎是要解放自己,不用社會領域的成功局限自己,更趨向於在傢庭和其他領域給自己一個新定義。

因此他們希望男女平等,讓女性承擔合理的社會責任,而他們可以適度地回歸傢庭、表達溫柔脆弱的一面。

進步男性運動的成員多聚集於社會中上層,它受教育認知等因素的影響較大。

而社會底層的男性則相反,197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來自社會底層男性的精力大多集中在“獲得成功”、掙更多的錢的。

所以第二種男權運動則是保守男權運動,他們反對女性的進入社會工作,認為女性應該回歸傢庭,他們對女性有著極大的仇視。

他們認為女性女人在公共領域的競爭造成瞭雙重的傷害,女性在職場的存在,逼迫男性更加賣命的工作,以確保他們的職位;且男性在壓力之下更容易接受社會地位低的體力工作。

他們倡導男性價值,進行男性與自然在一起的活動,渴望擺脫文明和女性。《鋼鐵約翰》一本提倡男性價值的書連續30周名列排行榜首,可見他們對於回歸原始社會有多渴望。

對於保守派的心理活動,可以理解為女性的崛起擠壓瞭他們的社會地位,從前的優越不復存在,這讓他們感到恐懼,所以他們排斥改變。

父權社會下女性的很多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最開始的女權運動也隻是為瞭爭取這些權利。

因為狩獵采集、工業社會時期,生產力依靠的是體力。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進入瞭工商業社會,生產力主要依靠的是腦力。

女性可以獨立養活自己,不用再犧牲人格尊嚴依附男性生存。

不可否認隨著發展女權運動漸漸地有點失衡,尤其是西方社會女權積累的法律權益,仔細仔細琢磨的確傷害男性權益的嫌疑。

男權運動認為他們在以下方面受到瞭社會歧視:

兵役征集,傳統觀念裡面臨危險的時候,男性理應勇敢迎難而上。在美國等國傢男性有服兵役的硬性要求,而女性則不用。

撫養權,在離婚爭奪撫養權時,男性總處於不利地位。

離婚,很多國傢的法律在離婚上對女性皆有一定程度的偏袒,男權運動者認為傢庭和離婚法隻對女性有利,而就像屠宰場待宰的動物毫無反抗之力。

衛生,男權運動者將男性面臨的衛生問題和壽命短於女性作為遭受歧視和壓迫的證據。男性的前列腺癌,每年新增人數和乳腺癌相似,但遠不如乳腺癌那樣被關註。

有研究者建議應該向男性投入更多的健康基金以降低男女預期壽命之間的差距。

無傢可歸,男性權利倡導者認為無傢可歸是一個性別問題,在美國85%無傢可歸的是男性,在意大利86.7%的是男性。

上述的這些男性權益,部分確實是沒有得到保障,但另外一些就有些牽強瞭。總的來說運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男女之間的真正平等,不是為瞭挑起戰爭。

世界的前進既離不開女人也離不開男人,世界上如果隻有男人,或者隻有女人,人類遲早會滅絕。男權或女權運動也是為瞭讓兩者達到平衡,不是刻意使兩者對立。

男性和女性是平等同一種物種,隻是在社會分工上不一樣,僅此而已。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彼此的不同,並且尊重彼此的特點,和諧共處才是正道。

當然部分女權主義過度宣揚瞭權利,卻弱化應該承擔的義務,她們會將一些任性的標準投註在女權主義裡,形成雙重標準。

比如在婚姻關系中希望得到獨立的自由和尊重,卻又要求男性承擔大部分的責任。使得男性在承擔責任的同時,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男權運動的代表者沃倫·法雷爾在他的著作《男權的神話》中說:“女性主義者明確指出男性的陰暗面和女性的光明面,卻忽視瞭女性的陰暗面和男性的光明面,更忽視瞭每個人身上都有陰暗面和光明面。”

但凡是個人,都有不可避免的有陰暗面和光明面,沒有誰比誰更高級。

不管是女權運動還是男權運動,都是父權社會下的糟糠。我們要追求的是更加文明的社會,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期望應該是平等的,男性和女性理應承擔相同的責任。

男權運動或女權運動本質上都是人們對自己生存現狀的不滿意,既然有問題那麼改善當前現狀才是我們最應該去做的,而不是將兩性對立起來制造沖突。

我們應該拋棄對彼此的偏見、隔閡,團結起來,共同探討人權上的問題,尋求一個更好的相處辦法。而不是互相指責互相算計,那隻會落得兩敗俱傷的局面。

雖然每個個體的力量很渺小,但聚集在一起就是極強的力量。放下心中的成見,去傾聽彼此的內心,我們會找到更文明的社會規則。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1]Collins, N. L.,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

[2]Lancer, D.(2012). Put the I in independence.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