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裡裡第三次出任總理,黎巴嫩有救嗎?

東方智庫首席研究員 周遠

位於地中海東岸的黎巴嫩,國土面積不過一萬餘平方公裡,人口不過600餘萬;但這個中東小國,卻經常發生震驚世界的重大新聞、突發事件和戰亂沖突。黎巴嫩政府猶如走馬燈般更替,僅今年就三易其主,令人不可思議。

10月22日,具有法國和黎巴嫩雙重國籍的黎前總理薩阿德·哈裡裡,第三次出任政府總理。這位曾“主動辭職”多次,又留戀權位的資深新總理,此次將前途如何。

(圖片說明:10月22日,在位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東南的總統府,黎巴嫩新任總理薩阿德·哈裡裡舉行記者會。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22日任命前總理薩阿德·哈裡裡為新一任政府總理,並授權其組閣。 來源:新華社發 黎巴嫩官方攝影機構達拉提和努赫拉供圖)

子承父業,權傾朝野的“哈裡裡傢族”

哈裡裡傢族在黎巴嫩可謂赫赫有名。薩阿德·哈裡裡的父親是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裡裡。拉菲克農傢出身,但憑著勤奮、睿智、能幹及外部力量的扶持,一舉成為黎巴嫩的商賈巨富,其商業帝國一度遍佈中東,與沙特王室的關系尤為密切。

拉菲克在1992—2004年間擔任黎巴嫩總理,主持瞭黎巴嫩戰後重建工作,被認為在政治、外交和經濟、社會建設上都頗有建樹。拉菲克當政的12年裡,黎巴嫩相對穩定,被譽為中東的“明珠”,首都貝魯特被稱為“東方小巴黎”。但2005年2月14日,老哈裡裡在貝魯特海濱附近被炸彈擊中身亡。

作為拉菲克·哈裡裡的兒子,70後的薩阿德·哈裡裡從小就被老哈裡裡悉心栽培,使他的經歷既豐富也復雜。小哈裡裡1992年畢業於美國喬治敦大學麥克多諾商學院,在美國建立瞭廣泛關系;除母語阿拉伯語外,他的英語、法語和意大利語都講得很流利。

其父當政時,小哈裡裡在黎巴嫩金融、電信行業擔任要職。在父親被炸身亡後,小哈裡裡旋即從政,於2005年4月20日宣佈領導哈裡裡傢族組建的黎巴嫩“未來運動”,並通過發動民眾大規模示威和借助西方的支持,迫使敘利亞軍隊在駐軍29年後從黎巴嫩撤出。薩阿德·哈裡裡因此名聲大振,於2009年11月9日至2011年6月13日期間出任黎巴嫩總理。在其首個任期內,他與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過往甚密。

幾經波折,哈裡裡在政壇漩渦中浮沉

薩阿德·哈裡裡與敘利亞的關系始終很緊張,並因懷疑黎巴嫩真主黨謀殺其父而與真主黨結下梁子。復雜的外國背景及與真主黨的緊張關系,既為哈裡裡後來的執政提供瞭外部支持,也給他帶來瞭諸多風險困擾。黎巴嫩政局在老哈裡裡遭襲身亡後,變得越來越不穩定;特別是中東局勢的復雜多變和各方勢力的博弈加劇,導致黎巴嫩政局風雲多變。

2016年10月,曾任黎巴嫩武裝部隊總司令、臨時軍政府總理的米歇爾·奧恩當選為黎巴嫩總統,這位馬龍派的基督徒在2016年12月重新啟用薩阿德·哈裡裡為黎巴嫩總理。第二次出任總理的哈裡裡,竟然在2017年出訪沙特時突然宣佈辭職不回,後來雖然返回黎巴嫩繼續擔任總理,但其中緣由至今仍是個謎。國內政鬥和教派之爭日益激烈,黎巴嫩經濟陷入困境,政治腐敗之風盛行,社會矛盾激化,抗議示威接連不斷,哈裡裡在2017年10月的抗議浪潮中被迫再次辭職,長期出走法國。

(資料圖片:米歇爾·奧恩。來源:央視網)

哈裡裡離職後的黎巴嫩局勢更亂,國民經濟更糟。黎巴嫩的內鬥進一步加劇,真主黨成為黎巴嫩最強的政治和軍事勢力,並有著復雜的外國背景。今年8月4日,貝魯特倉庫發生大爆炸,使黎巴嫩陷入全國混亂,苦苦掙紮的民眾難以為生,紛紛走上街頭抗議,要求整治貪腐,建立清廉政府,恢復國傢經濟建設。接替哈裡裡的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卜內外交困,在貝魯特大爆炸後也被迫辭職。他在辭職時憤慨表示,這個國傢在政治上已病入膏肓,他試圖組建技術官僚政府,領導國傢建設發展,但一籌莫展。迪亞卜辭職後,得到哈裡裡支持的外交官穆斯塔法·阿迪卜被任命為黎巴嫩總理,但因未能打破組閣問題上的政治僵局,也不得不黯然辭職。

伺機而動,真主黨隨時可能翻盤

黎巴嫩不能沒有總理。萬般無奈下,黎巴嫩的政治多數派又把哈裡裡從國外請回國,先讓其出任看守總理,之後黎總統又任命其為正式總理。這是薩阿德·哈裡裡的第三次執政。

在125席的議會中,哈裡裡僅獲得65票的微弱多數票,主要來自他的未來運動、人民黨和阿邁勒運動;這一數字甚至比他的前任迪亞卜上任時還少瞭4票。其中原因在於黎巴嫩真主黨以及兩大基督教政黨——自由愛國運動和黎巴嫩力量,都選擇不支持他,並隨時可以向哈裡裡發難甚至制造政治翻盤。

歷史的恩怨、宗教矛盾、權力爭鬥和外部勢力的幹預,使哈裡裡與真主黨的矛盾很難化解。與黎巴嫩關系密切並在黎有重大利益的法國,一直都在對黎巴嫩施壓和進行政治調解與規劃設計。法國總統馬克龍已兩次親赴貝魯特與主要政治派別溝通斡旋,並威脅說如果黎巴嫩不能按照法國提出的政治方案建構,將取消對黎巴嫩急需的經濟援助投資。可實際上,馬克龍的威逼利誘收效不大;加之法國近來接連發生極端恐怖事件,馬克龍也自顧不暇。

四大原因,造成黎巴嫩命運多舛

處於深重內亂外擾中的黎巴嫩,已成為當下中東乃至全球的一大風險爆炸點,隨時可能爆發動亂和危機。國傢局勢惡化至此,據分析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黎巴嫩的歷史、地位和局勢太復雜敏感。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歷史上相繼受到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占領。近代以來,英法等國深度插足,美國又虎視眈眈。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瞭持續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瞭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敘利亞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駐軍近30年,並大力扶植黎真主黨遊擊隊。黎內戰時期,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利用黎巴嫩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以色列控制瞭南黎巴嫩一段時期並進行軍事報復。

黎巴嫩究竟是誰的天下,直至現在也很難說清。各種外部勢力長期紮根黎巴嫩,或利用黎巴嫩進行爭奪博弈。早已獨立的黎巴嫩,實際上被外部勢力和其所培植支持的勢力反復影響和左右,使得黎巴嫩成各方爭奪博弈的戰場和犧牲品。

二是黎巴嫩的宗教、政治特別是政體太復雜。黎巴嫩人口隻有600餘萬,絕大多數為阿拉伯人,但宗教卻非常復雜。人口中的54%信奉伊斯蘭教,但伊斯蘭教下又分為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三大派,且都深受三大派的外部影響和牽制。其餘46%的人口,又分為基督教、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多個教派。誰也不服誰,誰都宣稱自己是正宗教派。目前黎巴嫩正式承認的宗教團體有18個,其中4個為伊斯蘭教,12個為基督教,另兩個為德魯茲教和猶太教。在政黨方面,黎巴嫩也是黨派林立,各有山頭,互相傾軋,互不相讓。

根據可追溯至1943年的一項政治協議,黎巴嫩三個主要政治機構領導人總統、議會議長和總理,分別由馬龍派基督教徒、什葉派穆斯林和遜尼派穆斯林擔任。議會的125個席位,也在基督徒和穆斯林(包括德魯茲人)之間平均分配。這種宗教和政治格局看似平衡瞭,實際矛盾更大,既有三大教派之間無休止的爭奪,又有三大教派內部不斷的博弈。而宗教的多樣性又使黎巴嫩容易成為外部勢力幹擾的目標,如伊朗大力支持什葉派真主黨。而美國與伊朗長期交惡,美伊矛盾又不可避免地延伸到瞭黎巴嫩。

三是黎巴嫩經濟不斷惡化。近年來黎巴嫩屢屢爆發大規模街頭抗議示威遊行,並蔓延到黎巴嫩其他主要城市,大多是因經濟衰敗及由此造成的大量人員特別是年輕人的普遍失業所引發的。黎巴嫩的公共債務已居世界第三高,失業率高達25%,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民眾對自己國傢落後的基礎設施、崩潰的經濟,以及各級官員的不作為深感不滿,要求對黎巴嫩進行全面的政治和經濟改革,大力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增加就業,保障食品等基本供給。

在上次擔任總理時,哈裡裡面對經濟社會危機一籌莫展,曾試圖通過提高稅收增加財政收入,結果引發2019年10月起的大規模抗議示威運動。許多黎巴嫩人對媒體表示,他們是因生活困頓而被迫走上街頭的,大凡能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也不至於冒著生命安全到街頭抗議。可在黎巴嫩的亂局之下,他們的基本訴求實際無人理睬。

(資料圖片:當地時間2019年10月18日,黎巴嫩多地示威者舉行抗議活動。來源:視覺中國)

四是黎巴嫩的腐敗問題相當嚴重。黎巴嫩的腐敗問題由來已久,因為黨派和教派之爭,各自保持地盤,誰也奈何不瞭。除瞭政治和經濟腐敗外,司法腐敗也比比皆是。政府部門和警察機構被抗議群眾指責為國傢腐敗的重災區。前總理迪亞卜在措辭強烈的講話中,曾指責黎巴嫩的“腐敗和腐敗體系已根深蒂固於國傢的所有職能”。貝魯特港口大爆炸就是許多腐敗事例之一,這個倉庫在多年裡堆放瞭大量爆炸物品,值守人員熟視無睹。

迪亞卜指出,如果說貝魯特倉庫的爆炸物沒有被及時清理,是腐敗造成的巨大危險,那麼隱藏在黎巴嫩許多官員中的腐敗思想和行為則更可怕。據報道,黎巴嫩的腐敗指數已屬全球最高等級。民眾甚至包括不少官員,也強烈呼籲黎巴嫩清除貪腐的政治精英,該由技術官員執政;但在這個矛盾、關系特別是利益圈如此錯綜復雜的國傢,技術官僚們是很難上臺執政的。前看守總理遲遲無法組閣就是例證。

今年以來,黎巴嫩又遭受疫情侵襲,使黎巴嫩經濟社會雪上加霜。黎巴嫩何時能夠擺脫危機,消除動亂,排除外國幹涉,化解政治社會矛盾,至少在近期看來,希望還很渺茫。

(作者周遠為東方智庫首席研究員)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