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水平已到“心理價位”?

時隔兩年多,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再度出現調整,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對此,專傢普遍認為, 這是匯率市場化的必然之舉,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或將進一步增強。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水平已到“心理價位”?

回顧過往逆周期因子出現和退出的時機,往往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時出現,在升值時淡出。因此市場上有觀點認為,此時調整意味著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水平已經到瞭它的“心理價位”。

對此,東北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沈新鳳認為並不存在所謂的“心理價位”。她表示,過去外匯市場存在明顯的非理性預期,尤其是人民幣貶值時期。這種預期的自我強化往往會放大人民幣貶值壓力,帶來一些延伸性影響,比如資產拋售、資金外逃等,而 央行出臺逆周期因子,正是為瞭對沖這種影響,也是一種預期管理方式。

“近期人民幣升值較多,央行先後取消外匯風險準備金要求和淡出逆周期調節因子,是表明幹預政策退出時機更成熟,而不是代表人民幣匯率到瞭某個‘心理價位’。恰恰相反,央行此舉正是通過減少幹預,來加大雙向波動,讓匯率更加市場化。” 沈新鳳說。

“淡出使用”是否意味著將有新一輪匯改?

逆周期因子被市場看作是官方引導匯率保持總體穩定的一種逆周期調節工具,它的引入始於2017年5月。第一次調整是在2018年1月,當時官方用詞是“調整至中性”;第二次就是當下,用詞是“淡出使用”,措辭差異。 這是否意味著將迎來新一輪匯改?

對此,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表示,“調整至中性”意味著逆周期因子工具仍在,隻是系數為0,不做調整瞭;“淡出使用”似乎有要完全慢慢退出這個工具的意思。如果是後者,則意味著匯率機制的重要改革。但到底是暫時退出還是機制改革,仍需後續央行的進一步明確和解釋,當下尚不好明確。

中國首席經濟學傢論壇理事長、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傢兼研究院院長連平也表示,下一步是否會有新的匯率改革政策,目前還難下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對於推動匯率市場化的決心和信心是很堅定的,條件也不斷趨於成熟,在恰當的時機推出更為市場化的調整措施也是有可能的。

人民幣還有繼續升值的可能嗎?

10月23日,國傢外匯局召開新聞發佈會,外匯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表示,近期人民幣升值,主要受到經濟基本面的支撐, 總體看來,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還是相對溫和的,未來人民幣匯率有望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繼續保持雙向波動和基本穩定。

連平認為,“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後,匯率走勢可能更加市場化,更能反應出市場多空力量比較,使得經濟因素更好地在匯率這一價格信號中體現。隨著中國經濟強勁復蘇、未來一個時期國際收支可能維持小幅雙順差,以及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基調,四季度人民幣匯率仍有一定的升值空間,但國際上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依然存在,針對我國的不利信息和負面預期也依然存在,這就會導致整個運行形態可能會成雙向波動。

沈新鳳也表示,短期內風險因素較多,主要集中在海外:海外疫情再度暴發形勢嚴峻,美國大選膠著,英國脫歐懸而未決。這些不確定性會降低市場的風險偏好,從而可能傳導至外匯市場,導致階段上美元維持強勢,人民幣匯率震蕩、波動。但 中期維度來看,人民幣仍然有可能繼續升值,這主要源於中國更早更好地控制住瞭疫情,中國經濟率先走出泥潭穩步修復,中國的貨幣政策更加穩健克制。 (記者郭慕清)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傢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佈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微信編輯:山曉倩

監制:蔣春林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