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倒賣電子產品起傢,曾2次登頂中國首富,如今身價縮水94%

提及中國首富,相信大傢最先想到的肯定是馬雲、馬化騰、王健林等人,因為他們都曾登上過中國首富的寶座,並且一直都在以平常心在自己的產業上發光發熱著。但說起從輝煌至沒落的中國首富,其實同樣不在少數,比如漢能集團創始人李河君就是這其中一員,僅用瞭五年時間就如曇花一現般,從巔峰跌至谷底。

倒賣電子產品,收獲第一桶金

李河君於1988年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在當時全國掀起瞭一股創業經商的浪潮,李河君也萌生瞭創業的想法,於是便找到他的大學老師借瞭5萬塊錢用於創業,然而出師不利的李河君,僅3個月的時間,5萬元就被虧光瞭。

要知道在上世紀80年代,5萬塊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但這次的虧損並沒有讓李河君覺得慌張,為瞭還債,他來到中關村做起來倒賣電子產品的小生意,總之什麼賺錢就幹什麼,憑借自己敏銳的生意頭腦,短短5年時間,就賺到瞭人生第一桶金8000萬元,這也為他日後成為中國首富之路奠定瞭基礎

一年賺幾十億不難,年年賺幾十億談何容易?

在嘗到瞭第一次創業帶來的甜頭之後,李河君並沒有因此滿足,他希望憑借這筆錢,去完成更大的事業。1994年,我國正處於工業快速發展,水電能源都緊缺的階段,水電站行業迎來瞭投資黃金期,李河君經過多方考察和思量,也覺得未來能源將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風口向”,於是,他便以1000萬的價格,在老傢河源東江上購入瞭一座小水電站,並成立瞭華睿集團,也就是如今的漢能集團。

一次機緣巧合,在2002年,李河君通過各方協助與調和,最終拿下瞭金安橋水電站,這個水電站也成瞭李河君真正的“搖錢樹”。據相關資料顯示,這座總裝機量達300萬千瓦的金安橋水電站,迄今為止仍是我國最大的一個自行建設的私營水電站,前後投入瞭將近200億元的建設資金,其規模比葛洲壩的裝機容量還要大10%,甚至比當年象征美國實力的胡佛大壩大瞭30%。

金安橋水電站每天就有1000萬元的現金流,每年的收益高達幾十億元,金安橋水電站的成功,無疑給李河君帶來瞭源源不斷的財富。

斥巨資打造的太陽能帝國,這一次的“豪賭”,是否還能再現奇跡?

在李河君獲得金安橋水電站這顆“搖錢樹”後,李河君的公司業績也在持續提升,在水電領域取得一定的成績以後,李河君開始將公司業務向其他領域擴展開,這一次,他把籌碼放在瞭具有廣闊前景和獨特技術優勢的薄膜太陽能產業上。

2009年,當時因為晶矽價格持續暴跌,光伏市場呈一片萎縮狀,於是李河君走瞭一條別人不敢走的路,先後投入將近2000億元,收購瞭多傢海外公司,取得世界上最先進的矽鍺、銅銦鎵硒等多項核心技術專利,並且搭建瞭完整的薄膜太陽能產品技術生產體系,最終實現漢能集團向光伏能源的戰略轉型。

2014年11月,在這樣高杠桿的風險模式下,漢能集團以突飛猛進的速度生長起來,公司從一開始不及2港元的股價迅速飆升至9.07港元,整體漲幅達到幾近5倍,市值一度高達3000億港元。伴隨著漢能股價的飆升,李河君的身價也隨之迅速暴漲,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以870億和1655億元的身傢,連續兩年登上中國首富之位。

然而好景不長,由於之前的快速擴張,在加大規模的同時,也給企業埋下瞭一顆定時炸彈,2015年5月20日,漢能集團因涉嫌關聯交易、操縱股價,受到香港證監會的調查,其股價在一天之內就暴跌瞭47%,公司市值瞬間蒸發瞭近1500億港元,漢能薄膜也因此被港交所停牌。

受停牌影響,各大銀行也停止瞭漢能集團的貸款業務,漢能集團爆發資金鏈緊張問題。而原本作為太陽能薄膜的生產基地,也都停的停、賣的賣,隻剩“一地雞毛”。2019年,漢能薄膜在停牌瞭4年之後,最終以A股私有化為由,從港交所黯然退市。這場“豪賭”戰役之後,漢能集團也逐漸失去瞭昔日的光輝。

“帝國崩塌,員工討薪”,昔日風光不再

在漢能薄膜的慘敗之後,讓李河君引以為傲的金安橋水電站,也遭遇的史上“滑鐵盧”,在建成時候不僅沒有帶來預期的收益,反而還受到100多億的債務影響,以27億的作價被拍賣都無人願意接盤。

2019年5月起,漢能集團因資金鏈斷裂,導致員工薪資也出現拖欠問題,頻爆出各種欠薪討債事件,截至目前最新消息顯示,有些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在2020年胡潤全球富豪榜上,李河君也僅以100億的身價排在榜單的千名之外。僅僅5年的時間,李河君就從巔峰時期的1655億身傢跌至如今的100億,身價縮水94%達1555億,令人唏噓不已。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