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盤究竟是個什麼情況

周五中午博文認為當日大盤平衡市,無特殊意外難有大一些漲跌(如不符就屬盤中異動),收盤小陰小陽包括星線(以小陰、假陰星概率大)。周四大盤擺脫外盤影響而走出低開高走獨立行情,但上午未能延續上漲而是震蕩,實際是受到瞭日線次級別多重壓力線的壓制。根據上升趨勢無壓力規則,如果是上升趨勢,那麼這些壓力線今後都是用來被突破,倒過來,如果不能突破,那麼,要麼上升趨勢並未形成,要麼上升趨勢已經或者即將終結。而如果短線繼續向下調整(下跌),日線次級別的地軌構成支撐;同樣,根據下跌趨勢無支撐,如果地軌有效跌破則就需要止損出局,如果不能跌破則行情隻是調整。從日線次級別天軌在下移地軌在平移特征,應是一種向上變盤的征兆,所以無特殊意外今後向上的概率應大於向下。

午後復盤,在證券板塊帶頭砸盤的帶動下,大盤(上特別是深成指和中小板)突然向下轉向而一路持續下挫,直到尾盤才略企穩。收盤為一根高開低走的小中陰線(下午屬於盤中異動)。

這根同比明顯增量陰線的頂底和收盤價均出現下移,表明大盤仍處於下跌或者調整的過程之中,而且還構成新階段下跌的開始(因為當天量價構成“雙陰勝”),甚至由於昨天刷出本波新低,日線還構成瞭一筆下,從而確定瞭節後一筆上的終結。

增量陰線肯定不是好事,說明做空動能出現加速。不過,這裡情況有些不同,由於指數已跌瞭13個交易日,目前已處於前低附近,如果屬於“底”部放量,至少表明交投開始活躍。當然,完成底部放量需要短線在成交量不再萎縮的前提下止跌反彈,最好第二天就能夠“雙陽勝”;如果不能,則下跌就應快速縮量,然後再轉化成上漲放量,否則就需謹慎。

昨天是10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構成月、周、日三個周期的收盤。

從月線看,大盤五連陽後已是二連陰。一般情況,月線是不可以三連陰的,否則“牛市”終結,此後即使再收陽也大概率隻是反彈,需要再等三連陽完成後才能做多。

從周線看,情況同樣嚴重,因為本周也是二連陰,下周也不能再收陰,否則周K線不但形成三連陰中期做空態勢,而且還是三連陰對二連陽的陰勝陽。並且,目前大盤再度回到瞭前期低點附近,即周“天量柱”K線的缺口附近,如果下周繼續收陰,則缺口能否保住已成疑問。所以從周K線角度,下周必須收陽,否則中期行情很可能將從橫向震蕩轉而構成下降。

從日線角度,昨天的陰線等於吃掉瞭左邊的三根陽線,且還未構成包含(不構成包含也就不構成外包陰線),形態上具有向下破位嫌疑。不過,周三大盤曾構成過一個不完善且不可操作的日線級別的TD買入結構9;昨天盤中最低3219點,已低於結構7最低3226點,是對此TD結構的一次完善,同時昨天收盤價已低於此TD結構所有K線的收盤價,短線隻要不有效跌破3175點轉空線,那麼也可構成可操作TD買入結構。換句話說,本周三完成的不完善並不可操作TD買入結構至周五已屬完善和可操作的TD買入結構,即日線級別的下跌已出現真正意義上的下跌衰竭(註意,TD結構隻預測衰竭而不預測反轉,所以再跌也仍有可能性,但對於TD結構來說,短線的再跌大概率構成空頭陷阱,隻有在反彈後的再跌,才有可能需要開啟計數或者組合;換句話說,即使後市大盤仍要繼續下跌,那麼也需要有所反彈後再跌,如果在不反彈的情況下直接下跌,那麼就有可能構成做空誘惑)。今年以來,大盤在日線上總共完成瞭三個買入結構(包括目前這一個)和三個賣出結構。見下圖:

上圖為上證今年以來的日K線圖。位置1、2、3分別構成瞭TD買入結構(圖中紅字),1完成後出現瞭一波快速反彈;2完成後出現瞭指數的反轉,那麼目前3完成後能否走出哪怕一次波段性的反彈呢?3和1、2不同的地方在於:1和2都是直接的完善和可操作TD買入結構,3卻是在結構後再完善和可操作的TD買入結構,兩者是有差別的,但除非指數短線直接跌破轉空線,否則至少反彈一波的概率還是應該有的。上圖中,從纏論的走勢結構來劃分,嚴格的筆如黃線,即CD段的一筆上(2802-3458)並沒有構成任何背馳,波浪上也大概率隻是小型級3浪上漲,所以3458點以來的震蕩,從纏論是構築上漲中樞,從波浪是4浪調整。目前指數並沒有有效跌破上漲中樞(實際是臨近中樞下沿),因此就此認為指數會出現繼續大跌(行情結束)應沒有參考依據;相反,由於指數臨近中樞下沿而不破下沿,反而構成瞭日線級別的開倉買入點。因此下周觀察的要點就是3202點中樞下沿,不跌破應是買入點,一旦有效跌破就成止損點。此處有兩個不太好的地方,一是昨天完成瞭一筆下,終結瞭節後完成的一筆上;二是趨勢飄帶翻紅後,昨天的頂線和底線粘合,即下周如不能出現上漲,指數重新回到飄帶的上方,則紅飄帶又將轉換成綠飄帶(如此就屬於強震蕩周期特征)。所以,大盤無論是月線還是周線甚至日線,都處於瞭最“危險”的境地。如果繼續下跌,那麼所謂的“牛市”隻是曇花一現,註冊制改革恐怕遠不及預期,需要長周期的反復折騰才會被市場接受。當然,物極必反,如果下周起市場出現上漲,那麼就應是否極泰來!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