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王: 新西蘭兩位華人議員“退休”並不值得留戀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魔王]

2020年新西蘭大選結果塵埃已定。原本預料會有三位華人議員,結果一番折騰下來隻剩下一位當選。

很多華人對霍建強、楊健兩位國會議員的“退休”表示惋惜留戀,甚至有的人還想象他們會“回歸”。

華人和社團似乎已經習慣瞭舊時代華人政壇的“玩法”,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一個時代已經結束瞭,這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瞭。

其實,舊時代的華人政壇文化並不值得留戀。正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本篇文章旨在反省新西蘭舊華人政壇文化的些許陋習,同時預測未來華人政客發展路徑,權作“辭舊迎新”。

辭舊篇:舊華人政壇有哪些不好的風氣

1.權威主義

舊時代華人政客們的行事作風,被洋人政客稱為“Chinese Way”(華人風格),而很多老華人說我們一些年輕華人屬於“Pakeha Way”(洋人風格)。早些年並不太清楚有何區別,在參與幾年政治後,我可以粗淺總結一下瞭。

“華人風格”這詞是洋人總結的,主要是說老一代華人政客喜歡玩弄權威。比如,在政黨內的華人圈裡搞一人獨大的小圈子,為瞭維護個人權威而忌諱乃至打壓批評意見,使得政黨很難獲知華人社區中的批評聲音;再比如,動用各種手段排擠打壓競爭者,甚至濫用權力霸凌或抹黑同黨人士。

權威主義者的行為與講究平等自由的大多數洋人政客風格完全“迥異”:一些華人政客面對民眾和下級時擺官架子不接地氣,對解決民眾訴求沒有興趣,但對官銜和掛名格外在意,此為瞞下;但他們面對洋人上級時就唯唯諾諾不敢發聲,或利用上級對華人文化的無知而撒對自己有利的謊言,此為欺上。

這些所謂的“華人風格”多是我從洋人口中獲知,讓我腦補到一些華人政客把洋人當傻子而洋人心裡如明鏡卻不點破的場景。

其實爭權奪利的事情在洋人中也都存在,甚至在一個普通公司的辦公室裡都有,不然也不會有“辦公室政治”這麼一說。追逐名利是人的一種需求,但隻要能形成良性競爭,也沒什麼不好;而華人政壇之所以多被其他族裔的同事側目,主要是因為人數少卻動靜大,好在過去媒體不發達,沒有被外界知曉太多。

洋人們結合華人的祖國背景,把這種現象當成瞭“中華文化”,有的甚至解釋為“華人來自中國,所以都喜歡權威主義”,令我深感不滿和羞恥。

新西蘭社會一直在鼓勵華人參政議政,但實際上新西蘭老一輩華人中參政者並不少,“華人不愛參政”其實是個假命題。然而,新西蘭政壇現存的華人又確實少,這裡的真正原因估計就是華人的這種權威主義思想,使得政壇華人一旦超過一定人數,就會互相排擠打起來。

如果政壇華人人數永遠都多不起來,華人又如何在這個靠拼人數的民主政體裡形成氣候?所以權威主義風氣問題如果不解決,華人群體在新西蘭獲得政治影響力永遠是夢;而貿然把華人年輕人推向這樣的政壇,是間接在害他們。

2.政治捐獻問題

事先聲明,在新西蘭,提供政治獻金是合法的,所以華人參與政治現金一事無可指摘。隻是舊時代華人給錢的方式比較奔放高調,沒有考慮新西蘭社會的接受程度,如今大環境發生瞭巨變,各位捐獻者要多加註意。

由於近兩年反華風潮被美國勢力鼓噪起來,過去沒人關心的華人政治獻金事件近來紛紛被挖出來登上瞭主流媒體,引來一波波熱議,嚇壞瞭那些對中國無知的人。甚至在今年大選期間,反欺詐辦公室輪流調查各黨2017年在華社的政治獻金情況。

2019年底,新西蘭修改法案,禁止瞭外國人對新西蘭政黨的政治捐獻資格,這個原本旨在促進國際招商引資的開放政策從此收緊,新西蘭變得保守。雖然該法案沒有明指中國,但大傢都心知肚明誘因是誰。

在新西蘭,公司捐獻一兩萬紐幣就算很多瞭。假如一個中國公司捐獻瞭十幾萬紐幣,僅僅隻是買瞭政客拍賣的一本簽名政治書籍或一套廉價古董,由於新西蘭人普遍不知道十幾萬紐幣的公關廣告費用對於中國公司來說其實隻是小錢,他們就會開腦洞,猜測這個受捐的政客和中國公司是不是有背後交易,懷疑在進行議會投票時,這政客會優先考慮中國利益而不是新西蘭本國利益。

老華人議員們的“退休”與政治獻金法案的修改,共同象征著一個開放的、高調的、激情燃燒的政治捐獻時代已經終結,新的、低調的、務實的時代正在來臨,而後者,將是一個更註重新西蘭本地華人及公司訴求與利益的時代。

3.不敢發聲

很多洋人把我也歸為他們一類,原因是我愛直抒觀點、直接批判,沒有太多迂回套路。在洋人眼中,很多華人政客不敢發聲,唯唯諾諾,委曲求全,即使英語再好,也羞於展現自己的個性和想法。洋人們打心眼裡不太接受這一風格。

華人政客不敢發聲,其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痕跡太重。中華文化講求“不得罪人”、“不冒犯權威”、“包容對方”、“謙虛低調”等等,這些自有它們的好處,但並不適合新西蘭政壇。

新西蘭政壇同其他西方社會一樣,講求“個人權利”和“平等自由”,隻要覺得自己的利益受損,就大大方方喊出來。在西方文化中,別人聽到你的抗議後,並不會跳出來指責你“挑戰權威”或教你如何“明哲保身”和“低調”,反而如果你喊得有理,還會拉一票人跟你一起喊;如果你是弱勢群體,你喊的東西大傢不懂也依然會有同情票。這樣,訴求才更可能實現。

新西蘭華人政壇的變天,是國際大環境所致,但也有華人政客力量單薄的原因。假如老一代華人政客們不搞小圈子,新西蘭政壇裡的華人數量到今天一定不少;假如數量較多的華人政客團結發聲,也許兩位華人議員就會在今年這場變化中幸存下來。

年中在美國人搞“黑命貴”運動時,新西蘭的毛利社區也跟著批判警察對自己太暴力,要求警察減少配槍。於是工黨毛利人黨團,其中包含瞭部長、議員和黨員幹部等,團結地站在一起發聲呼籲,最終法規得以成功修改。

倘若新西蘭各政黨裡華人人數夠多,完全可以一起發聲,甚至以集體辭職為籌碼維護華人議員。這樣一來,政黨也不會因那些風言風語就輕松拋棄為自己服務瞭多年的老華人議員瞭。

迎新篇:“洋人風格”將是華人政壇的未來

由於大環境和法規的變化,未來的新西蘭華人議員對各政黨的主要作用將不再是服務“中國”商人,而是專註服務和溝通“本地”華人華商。換而言之,“外交”功能減弱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這個變化將使得華人政壇的生態體系也跟著發生巨大改變。

可以看到今年新西蘭大選前後湧現瞭一批1.5代華人青年,這些華人對華社和主流社會同時有較深的理解和溝通能力,對中國也有相對客觀的認識,且背景清白不易被攻擊。這些1.5代年輕華人移民的公民意識、自由平等意識要比老一輩華人強烈,未來勢必會改變華人政壇的很多舊風氣和糟文化。

越來越多的華人政客勇戰選區,而選區候選人是需要爭取占大多數人口的洋人社區的支持的,如今新西蘭華人融入主流社會的歷史進程也進入瞭沖突與磨合階段,再加上大環境的變化導致華人政客的一舉一動將被主流輿論放大審視,這些因素使得未來華人政客或被迫或主動變得更“本土化”,走向“洋人風格”。

但是,又不能變得太“洋人風格”。2代以上的華人政客在華社中仍然很難受到歡迎,即使推出來也大多會流於小眾,這是因為新西蘭大多數華人更習慣用“華人風格”來議政和交流。“香蕉人”雖然在洋人眼中屬於“華人”,但在新西蘭華人眼中屬於“洋人”,這一身份認識沖突估計幾十年內不會有改變。

中國正在崛起,中國對新西蘭華人的文化、經濟影響力隻會越來越強,且網絡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因此新西蘭華社在可見的將來,不可能像淘金時代的華人那樣完全與中國文化圈割裂開來,也因此可以很容易判斷,1.5代華人主導新西蘭華人政壇的情況將會持續很長時間。

由於各黨的華人候選人越來越多,華人越來越融入主流社會,華人選民的品味也會有所變化。對於華人選民來說,有華人臉的候選人已不再稀奇,於是會越來越註重政客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沒有上述能力、隻會在華社走穴露臉的花瓶議員將逐漸被選民忽視和淘汰。

此外,已融入當地文化的華人選民也會逐漸增加與非華人政客的溝通聯系,逐漸地,華人也不一定會“見華人政客就支持”和“隻支持華人政客”瞭。

本次大選中,行動黨並未推出華人候選人卻贏得瞭大量華人票,這個案例也向其他政黨發出瞭一個信號:華人似乎並不太看重政治正確,華人似乎有比華人臉候選人更復雜的政治訴求。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