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正在醞釀 哪些板塊有望貫穿5年大牛?

轉眼間,“十三五規劃”將於今年落下帷幕,即將到來的是“十四五規劃”(2021年-2025年)。對廣大股民朋友們來講,隨著A股市場的不斷成熟,淡泊短線投機、註重價值投資的理念,將在中小股民們心目中得到進一步認可。那麼,歷史上從“十五”到“十三五”期間,A股是怎樣表現的?即將到來的“十四五規劃”,什麼樣的板塊有望走出5年大牛呢?對此,上遊新聞記者采訪瞭證券人士股民朋友們指點迷津。

過去4次五年規劃

A股均有大小牛市

“從過去4次‘五年規劃’來看,A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牛市’。”華龍證券人民大道總經理牛陽告訴上遊新聞記者——

“十五規劃”(2000年10月-2005年12月)期間:2000年10月-2001年2月是“十五規劃”的醞釀期,股市大漲後高位震蕩再急跌。2001年3-6月滬深綜合指數走出瞭一波系統性的慢牛行情。2001年6月14日雙雙見頂,在全球經濟疲軟、國有股減持與上市公司業績爆雷的打擊下,18個月時間裡股市“暴跌-大漲-陰跌-大跌”至2003年1月6日,才出現瞭銀行、地產、鋼鐵、有色、煤炭“五朵金花”發起瞭一波結構性的牛市行情,一直漲到2004年4月7日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結束。此後股市大幅下挫,直至2005年6月6日和7月19日滬深綜合指數和中小板終於在股權分置改革和經濟轉型結束的利好刺激下徹底終結瞭熊市。

“十一五規劃”(2005年10月-2010年12月)期間:2005年四季度是“十一五規劃”醞釀期,股市也完成瞭最後的探底築底過程。在人民幣升值引發經濟全面繁榮的刺激下,2006年A股發起猛烈攻勢,上證指數、深證綜指、中小板綜火箭升空,直至2007年10月16日、2008年1月15日、2008年1月15日見到牛市大頂。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A股一落千丈,直至2008年10月28日-11月5日才在巨額刺激政策的鼓舞下先後觸底回升,一直漲到2010年11-12月。在這5年時間裡,2006-2008年初的牛市是3G科技革命、農業和房地產及其產業鏈主導升勢,而2008年10月28日-2010年12月20日則是深圳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主導結構性牛市,其中“吃藥喝酒”為代表的大消費概念頗受市場關註。

“十二五規劃”(2010年10月-2015年12月)期間:2010年10月19日央行以加息的方式宣告為期2年的適度寬松政策結束,A股各大指數相繼見頂回落,一直跌到2012年12月4日。受決策層表態我國成為創新型國傢,以及適度寬松政策刺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疊加4G科技革命三大核心利好刺激,創業板、中小板和深圳主板同時啟動瞭“改革轉型牛”,一直持續到2015年6月上中旬。雖然2015年夏季A股遭遇瞭暴跌,但是充沛的流動性和“十三五規劃”的預期還是讓創業板、中小板等新興產業在當年9-12月展開瞭一段凌厲的反彈行情。

“十三五規劃”(2015年10月-2020年12月)期間:“十三五規劃”醞釀期,創業板為首的新經濟題材大幅反彈,卻在2016年1-2月遭遇瞭全球性的“霸王寒潮”。不過,隨著“十三五規劃”的落實,2016年3月1日-2017年3月23日,新能源汽車和次新股群體先後成為瞭當時結構性牛市的主角。之後,供給側改革促使周期性藍籌(銀行、保險、建材建築、藥酒、食品飲料)擺脫困境走向復興,一直漲到2018年1月29日,受全球性貿易爭端影響而大跌。不過到瞭2018年10月19日,在5G科技革命和多部門紓困小微民企的政策刺激下,創業板率先走出低谷,在這2年時間裡,創業板指成分股、5G科技產業鏈、農業、軍工等板塊輪番表演,一直漲到2020年10月13日。

由此可見,每一個“五年規劃”期間,市場大概率會出現明顯的結構性牛市行情。而結構性牛市的典型特征之一,便是具有成長潛力的行業龍頭品種。

新興科技革命契機或貫穿“十四五”

“展望‘十四五規劃’期間,A股有望‘先抑後揚’,建議投資者關註移動互聯網通訊科技革命的受益股。”富鼎資管經濟學傢李維夏對上遊新聞記者表示——

一方面,就整個A股而言今年11月至明年四季度,將有一波下跌的行情。除瞭銀行保險板塊可以成為避風港外,其他個股尤其是績差股與這兩年遭到爆炒的股票,都將迎來一輪價值回歸走勢。隻有當整個市場的“平均股價”(本月最高23.58元)回到6元以下,才會開啟新一輪真正的系統性牛市。。

另一方面,當市場系統性調整後,優勝劣汰使得資本市場更加健康,股市走出七八年“慢牛”可期。那時,5G產業將迎來又一個加速發展期,並朝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方向進軍。由於移動互聯網通訊產業鏈越來越廣闊,因而對整個國民經濟和股市的積極影響是深遠的。所以,在5G日趨成熟後,5G行業的核心資產們,有望率先攀登新的高峰,從而把中國制造業水平帶向新的高度。

所以,移動互聯網通訊科技革命受益板塊,有望成為“十四五規劃”期間,A股市場最大的“聚寶盆”。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王也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