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持續下滑, 行業面臨產能過剩隱憂

十一長假剛過,豬企上市公司陸續披露9月生豬銷售數據,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等生豬價格紛紛環比下降6至7個百分點。事實上,進入10月後,豬價下滑態勢仍未止步,曾在二級市場一路高歌的豬肉股也面臨著“不香”處境。東方財富數據顯示,豬肉概念指數在9月下滑約17.2%,期間,正邦科技、牧原股份、新希望等熱門豬肉股股價下跌約2至3成。10月9日,盡管A股於國慶小長假後迎來開門紅,豬肉概念指數也僅微增1.93%。10月12日,伴隨A股全線走高,豬肉概念指數較9月30日才升高4.35%。

業內專傢表示,長期來看,豬價雖將步入下行趨勢,但不太可能跌破10元/公斤。而在各傢豬企加速擴張的背景下,行業可能經歷產能過剩階段,但過剩時間可通過宏觀調控及企業理性自控縮短。

豬價持續下滑

步入10月,豬企上市公司陸續披露2020年9月生豬銷售數據,生豬價格多現下降態勢。其中,溫氏股份毛豬銷售均價34.38元/公斤,環比下降7.11%;正邦科技商品豬銷售均價34.29元/公斤,環比下降5.53%;新希望六和商品豬銷售均價33.14元/公斤,環比下降6%;牧原股份商品豬銷售均價32.12元/公斤,環比下降6.82%。

宏觀來看,據農業農村部數據,9月21日-9月25日,16省(直轄市)瘦肉型白條豬肉出廠價格總指數的周平均值為43.22元/公斤,較8月31日-9月4日下滑8.35%。就批發價而言,2020年第39周(9月17日―9月24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周平均值已連續下滑4周至47.16元/公斤,較第35周下滑2.52%。

國慶節後,豬肉價格仍在回落。據商務部官網,10月1日-8日,豬肉價格較節前一周下降1%。而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10月10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豬肉均價已跌至43.96元/公斤,較前一日下降1.3%。

豬肉概念股風光不再

伴隨豬價下跌,二級市場的豬肉股也風光不再。東方財富數據顯示,9月1日至9月30日,豬肉概念指數已下滑約17.2%。新京報記者以收盤價統計發現,期間,新希望股價下滑29.87%,正邦科技股價下滑29.53%,唐人神股價下滑24.72%,溫氏股份股價下滑20.28%,天邦股份股價下滑19.71%,牧原股份股價下滑16.78%。而在10月9日,盡管A股於國慶小長假後迎來開門紅,豬肉概念指數也僅微增1.93%。

華西證券分析師周莎在研報中認為,除豬價下跌外,飼料成本的上漲同樣影響瞭豬肉股波動。“生豬存欄增長正帶動玉米、豆粕等飼用原料需求增長,這一情況至少持續到2022年。”

周莎指出,受土地等自然條件制約,糧食供給無法在短期內快速上升,所以飼用原料價格上漲將推升養殖成本。然而,養殖成本趨勢性上行並不會支撐豬價維持高位,反會成為壓垮養豬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目前,豬肉股正面臨著豬價下跌和成本上漲的雙殺局面,提示投資者回避高位養豬股的下跌風險。

豬價不太可能跌破10元/公斤

在豬肉價格下滑之際,市場上出現瞭多種預判豬價的聲音。其中,唐人神董事長陶一山對媒體表示,“早已有圈內養豬大戶預測,到2022年,國內肉價將跌到10元(每斤),我更悲觀,屆時肉價跌到4元-5元(每斤),都是完全可能的。”但在9月11日舉辦的2020年湖南轄區上市公司投資者網上集體接待日活動中,唐人神董事會秘書孫雙勝稱,“豬價跌破10元/公斤”等言論並不代表唐人神對養豬行業的完整看法。

新希望總裁張明貴也表示,目前行業的普遍養豬成本都超過瞭20元/公斤,豬價一旦跌破20元/公斤,甚至跌破大部分養殖成本線,就會產生反彈,不可能持續下跌。

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認為,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要結合未來疫情發展形勢來理解,如果疫情很快平穩,價格可能會出現下滑,如果疫情有所反復,那麼價格就有可能在高位保持一段時間。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增勇指出,其實陶一山想要表達的豬肉價格應該是指生豬價格,與大傢買到的豬肉價格存在一定差價的。盡管如此,跌到10元/公斤的說法並不符合市場規律。按常理來說,生豬正常成本價在15元/公斤左右,當價格不斷下跌到虧損狀態時,沒有養殖戶會選擇越虧越養。

“但豬價也不太可能一直維持在20元/公斤以上”,朱增勇表示,隻要養殖能保證收益,養殖戶就會在收益的刺激下擴大出欄,但當產能恢復到常態水平時,豬價將會降至其成本線附近。“隻是在當前還沒有疫苗的背景下,整體擴產速度可能會受非洲豬瘟等外部沖擊因素的影響,價格回落的時間長短可能會發生變化。”

產能過剩不可避免但不會長久

華創分析師董廣陽在研報中指出,本輪豬周期最大的不同是養殖規模化程度的加速提升,規模養殖場在土地、資金、種源、疫病防控、管理水平等層面占據全方位優勢,擴張速度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事實上,即便豬價回落,各大豬企也仍未停止擴張步伐。9月13日,牧原股份發佈公告稱,擬發行可轉債募資100億元,用於生豬養殖項目、生豬屠宰項目、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9月14日,正邦科技披露,4傢全資子公司擬合計出資7.61億元新設13傢下屬養殖公司,以擴大主營業務。

陶一山在悲觀預測豬價時也曾提及產能過剩隱憂。“中國各大養豬企業已發佈的在建或將建的養豬項目規模將達20億頭,而中國豬肉消費量僅6.5億頭,未來生豬行業會出現產能過剩。”

對此,朱增勇表示,任何農產品的價格周期都不可避免地會經歷產能過剩的環節。但陶一山所述的20億頭產能規模的預計是一個拋開供需關系和市場波動的,過於理論化的紙上數據。實際上,養豬企業都會制定出欄目標,而除少數企業外,大部分企業很難完全實現階段性目標。一是出欄進展會受市場波動影響而發生調整,二是我國生豬存欄超過常態化存欄量後,豬價將會逐漸接近成本價格,養殖戶會根據市場機制去調節產量。

馮永輝同樣認為,按照當下規模企業的擴張速度,產能過剩不是沒有可能,而產能過剩隨即帶給行業的影響是虧損和加速行業洗牌。廣發證券分析師王乾等人在研報中指出,在周期邏輯逐步弱化的背景下,成本控制將是企業長期競爭要素。行業關註點將更聚焦於成本控制、產能增速等變量,企業之間分化將加大。

朱增勇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雖然產能過剩是必經之路,但通過及時預警,理性的養殖戶能夠及時調節生產安排,加上合理的政策和市場調控,能縮短產能過剩維持的時間。其中,當出現供給過剩的情況,大規模企業就會對性能差的種豬進行適當的淘汰,從而調節上遊仔豬的供給。此外,雖然很多企業都在拿地建場,但並不會馬上投產,更多還是從投資角度,為未來發展戰略做儲備,在政策利好的情況下先占到地,有備無患。

新京報記者 王思煬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