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美蘇爭霸-冷戰:北約與華約

1948年初,捷克斯洛伐克發生“二月事件”,它被西方輿論稱之為“共產黨的不流血政變”。這時,蘇聯的東歐陣營已經初步建立,這種形式給西歐帶來瞭巨大威脅,西歐各國也有瞭抱團的趨勢。1948年3月,英國、法國、荷蘭、盧森堡、比利時,在比利時首都共同簽署《佈魯塞爾條約》,結成五國聯盟,這個五國聯盟實際上就是後來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雛形。在戰後的歐洲地區,共產黨的勢頭的確旺盛瞭一段時間。大戰把歐洲人的心打的涼瞭,而蘇聯在大戰中表現的眾望所歸。因此,不僅有些東歐國傢選擇瞭蘇聯的道路,連意大利這樣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傢,共產黨也已成為國內第三大黨。發生在意大利的鬥爭,是東西方鬥爭的縮影。美國看到意大利的發展趨勢,就毅然決然地支持天主教民主黨政府把意大利共產黨排擠出政府。

早在1945年6月,歐洲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到柏林會見朱可夫元帥,商定盟國組成的對德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的最高權力事宜。德國被分為四個區,東區由蘇聯占領,西北區由英國占領,西南區由美國占領,西區由法國占領,柏林也由四國分區占領。柏林是一個4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它的面積將近900平方公裡。按照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和柏林的決定,原來蘇軍單獨占領的柏林,整個西半部分得讓出來,由美軍、英軍、法軍進入。蘇軍最初對盟軍進駐有抵觸情緒,美軍的先遣部隊向柏林開進時,蘇軍士兵攔著不讓他們進入柏林。為此,蘇聯的將軍與美國的將軍在柏林郊區進行談判。蘇軍基層士兵的念頭很簡單,他們認為:柏林是紅軍以傷亡30萬的代價打下來的,憑什麼讓你盟軍進駐!

1945年6月5日,對德管制委員會在柏林的美國占領區內成立。7月1日,蘇、美、英、法四國軍隊開始調度並進駐到規定的占領區。蘇軍占領的東部約占德國領土的1/3,其餘部分由美、英、法軍分別占領。柏林的蘇占區稱為東柏林,面積為403平方公裡;美、英、法三國軍隊占領的部分被稱為西柏林,面積480平方公裡。1948年3月,美、英、法將他們的占領區合並稱為西戰區,蘇聯隨即宣佈退出對德管制委員會。6月,西戰區宣佈參加馬歇爾計劃,實行貨幣改革。西柏林在蘇占區,距離西戰區180公裡,兩地區有三條鐵路、兩條公基層路、一條水路相通。蘇聯擔心西戰區馬克流入蘇占區和東柏林,所以宣佈對從西方國傢進入柏林的通道實行交通管制,對所有經蘇戰區運往西柏林的美國貨物和軍人進行檢查。而美國拒不接受檢查,蘇軍就切斷瞭西戰區與西柏林之間的水路交通。事情再次僵持住瞭,這就是第一次“柏林危機”。

蘇軍沒有封鎖進入西柏林的三條空中走廊,盟軍立即實施“空中支橋計劃”,組織對西柏林的大規模空運。西柏林的居民和駐軍共有200多萬人,每天需運輸2000-3000噸糧食和煤才能滿足需求。盟軍出動數百架運輸機穿梭運輸,最多的一天出動飛機達548架。據《杜魯門回憶錄》:美國空軍感到壓力太大,說再這麼下去空軍就得破產瞭,他們建議實行武裝護送的地面運輸。杜魯門冷冷地回答說:那就意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

蘇軍的封鎖持續達14個月之久,美國就空中運輸瞭十四個月,真是財大氣粗啊。

蘇軍的封鎖尚未解除之時,即1949年4月4日,北美洲和歐洲的12個大西洋國傢的外交部長在華盛頓聚會,舉行《北大西洋公約》簽字儀式,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簡稱為“北約”。北約的主要內容是聯合一切力量進行集體防禦,一個締約國受到攻擊,其他締約國應該采取包括使用武力在內的必要行動。

1949年5月20日,西戰區協商會議通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蘇聯則針鋒相對,德國人民代表大會於5月30日在東占區通過憲法。9月20日,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於是,德意志領土上形成瞭兩個德意志國傢,簡稱西德和東德。

同在一個5月,蘇聯以及包括東德在內的八個歐洲中部國傢,在華沙舉行歐洲國傢保障歐洲和平與安全會議,締結《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即《華沙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締約國受到武裝進攻時,締約各方立即進行磋商,並以一切必要的方式給予相互的援助。華沙條約組織正式成立之日,就強調組建一體化部隊,實行成員國軍事生產專業化。從這時起,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形成對峙格局。在這個對峙格局中不僅包括常規力量的對峙,而且包括核力量的對峙,因為1949年8月,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瞭。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