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力范圍內連發三場沖突,或引發連鎖反應,普京正在自食惡果?

2014年占領克裡米亞後,遭到歐美制裁,加之國際能源價格暴跌,俄羅斯經濟不斷衰退,但與此同時,為瞭迫使歐美解除制裁,俄羅斯方面也開始在全球拓展自己的影響力,包括中東、北非和拉丁美洲,甚至被指幹涉美國等國大選,盡管在實力衰退的時候還進行海外擴張引發瞭諸多指責,但所有人都得承認,俄羅斯的國際影響力在不斷增強。

近日,記者安東·特羅揚諾夫斯基(Anton Troyanovsky)在《紐約時報》上發表瞭一篇文章,該文章名為“長期播種不穩定的俄羅斯領導人普京,陷入困境”,文章稱,在多年的成功挑戰西方乃至破壞地區安定的努力之後,俄羅斯總統普京突然發現自己陷入瞭困境:

不管是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還是目前正在發生的納卡沖突,都是原蘇聯地區,長期以來,除瞭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等國傢,大部分原蘇聯加盟共和國都在俄羅斯的影響之下,俄羅斯對這些國傢具備很強的控制力,並嚴格限制地區外勢力進入,不管這些地區外勢力是來自西方還是其他方向。

現在,這些沖突極大地破壞瞭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而一些俄羅斯政界人士,包括一些與普京關系良好的人士,也認為目前發生的這些沖突,都不符合克裡姆林宮的利益,而這篇文章的作者,也就是安東·特羅揚諾夫斯基,則認為普京在應對這些沖突的時候采用瞭錯誤方略:在白俄羅斯8月爆發街頭運動後,普京支持的是不受歡迎的白俄羅斯總統壓力山大·盧卡申科,這導致輿論開始反對克裡姆林宮,而即便白俄羅斯是與俄羅斯關系最好的國傢,盧卡申科本人也對普京的兩國“合並”提議深為忌憚;

在吉爾吉斯斯坦,抗議者已經迫使現任總統索隆拜·熱恩別科夫宣佈即將交出權力,而就在不到兩周前,普京還在一次私人會議上表示瞭對索隆拜·熱恩別科夫的全力支持;至於納卡沖突,俄羅斯保持的中立實際上是偏袒阿塞拜疆的,是對土耳其的示弱,普京公開宣佈《集體安全組織條約》不適用於納卡地區,會保護亞美尼亞的安全但不包括納卡地區,這在顯示軟弱的同時,又讓集安組織成員國對莫斯科失去信心,很可能會為瞭自己的安全尋求北約和美國的保護,就像2019年年底的盧卡申科一樣,當時,因為與俄羅斯鬧翻,盧卡申科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會晤,但後者並未向盧卡申科做出任何安全承諾。

安東·特羅揚諾夫斯基認為,目前發生的三場沖突很可能隻是前奏,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很可能會有連鎖反應,甚至會影響到俄羅斯國內,目前,德國等國都在支持俄羅斯反對派那瓦利尼,包括禁化武組織在內,多個國傢的實驗室都在後者體內驗出瞭生化毒劑“諾維喬克”的衍生物,要求俄羅斯政府全面調查,而德國此前對俄羅斯的態度一直比較友好。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