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若中國基建基本完成瞭,還有什麼能大規模拉動經濟?

準確來說,要不到十年後,我們的大基建就基本已經完成瞭。從經濟效益上講,現在的很多大型基建項目,其修建成本和盈利成本是不成正比的。換句話說,現在的很多基建項目,本身就已經是在虧老本瞭。

雖然很多人在說一個道理是,即便是再虧損,也應該滿足一些人的出行需求,俗話也說,要致富先修路。的確是這樣,但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來進行大基建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去沙漠中大搞基建呢?成本到最後又由誰來付呢?

基建一定會趨於飽和狀態,且目前正在慢慢趨於飽和狀態。

我身邊有許多從事基建行業的人。這一行業與十年前相比的確是差瞭不少,不過事實上基建也遠遠並非如此簡單。我們在搞基建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基建本身還能夠帶動許多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就拿現在的很多機械化來說明問題吧,許多工地很多地方明明可以用機械化代替人工,但最後還是需要人工去操作。這是為什麼?

基建基建,本身能夠帶動經濟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就業指標。換句話說,我寧願用人工也不願意用機械化,就是因為就業指標的存在。雖然新技術會帶來新的就業,但同樣也會淘汰掉一批人。

當基建慢慢趨於飽和狀態的時候,還有什麼能夠拉動經濟的?

一、三駕馬車之一投資

三駕馬車理論,依然適用於經濟增長且會繼續適用經濟增長。

投資我們都知道,在投資的過程中帶動經濟指標拉動就業增長,且在未來還會持續換來不錯的報酬,投資一直都是香饃饃。

包括從08年開始的四萬億大基建,又或者到後來的半導體行業等等,投資本身就是對未來的一種押註,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長期性看好。

但投資同樣也有風險,從P2P到比特幣亦或是現在的房地產,投資風險永遠存在。對於我們個人而言,如何精準把控未來的方向,這是永遠存在的變數。

二、出口

產能過剩,也是我們經常會面對的問題。當巨大的勞動力市場生產出來的商品已經遠遠滿足於國內需求的時候,那麼出口的力量就在此時體現出來瞭。

全球化和開放,這兩個詞匯之所以講瞭這麼多年,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全球化和開放所帶來的出口貿易,能夠根本解決產能過剩互補,帶動經濟和就業增長。

例如富士康的制造生產的手機電腦銷往全球,義烏的手工服飾也能夠遠銷海外等等,這些因素的背後不也正是出口所帶動的嗎?

但現在的問題是,出口行業嚴重受損,全球化到個體化,這都與日益嚴峻的國際形勢無法分開。

三、消費

消費不用多說,就許多發達國傢而言,消費通常都是帶動經濟的大頭。也就是說,若是我們想要大規模地拉動經濟,最好的方式還是依靠消費帶動的服務業。

但我們與那些發達國傢不同的是,我們人均收入依然普遍偏低,這就導致瞭消費端的馬太效應十分明顯。該消費的鉚足瞭勁消費,沒錢消費的那是真的沒錢消費。

沒有消費,經濟自然無法進行良性循環。就如那句“9億人口月收入不足兩千元”一樣,這樣的數據背後,我們談何消費?

想要帶動經濟大規模增長,從現有的例子借鑒過來,唯一的效用最大的方式就是促進國內的消費循環。尤其是服務業為主去拉動消費。換言之,也就是讓更多國人的收入提高,讓我們有瞭閑錢、不再操心買房等巨大問題,那麼自然才有閑錢去消費,最後又能大規模拉動經濟增長。

但大部分人在談到人均收入提高的時候,又有一個更奇怪的觀點,他們信奉我們是有瞭錢隻會存,不會消費的人。我聽到這樣的觀點是覺得可笑的,我們之所以沒有養成消費習慣,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窮”而已,並不是說我們有瞭錢不會消費,而是沒有錢,如何消費?

經濟學中把人稱之為理性經濟人,如果你有一百萬,那麼你會選擇一百萬的消費方式,但如果你隻有一千元,那恐怕花個幾十元你都會心痛,背後的道理其實就是這麼簡單,但很多人反而不會明白。

我們沒有什麼除瞭基建之外還能夠大規模拉動經濟的先行經驗,我們唯一可以借鑒的,就是全球那些發達國傢的經驗。而按照他們的經驗來看,提高國民收入促進消費,其實是個一本萬利的選擇項。對每個人都好,對我們這個大傢庭會更好。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註】,每天為你帶來更多職場洞察與新知。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