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內政部打算“海上造墻”阻擋難民,英國或限制中國學生就讀敏感專業碩士

華輿訊 據英中時報報道 今天英國新增病例為6968,依然在停留在高點。值得註意的是這個日增近7000的高點已經持續瞭整整一周。而相比起昨天,死亡病例則又有小幅上漲。

1

爆內政部打算“海上造墻”阻擋難民

一份泄露的文件顯示,政府曾考慮在英吉利海峽設置隔離墻,以阻止難民從海上進入英國。據《金融時報》報道,英國內政部曾經就可能使用臨時“海事圍欄”的問題與一些海運集團進行瞭接觸。對於這個消息,內政部拒絕置評。

《金融時報》說,9月17日英國海事局發送的一封電子郵件顯示,官員們正在調查使用浮動海障的想法。這種做法也是有先例的:今年早些時候希臘政府計劃建造一個網狀屏障,以阻止從土耳其乘船穿越愛琴海的難民。這些“網墻”將使用連接到海床的塔架,在水面上方留出半米,上面有閃爍的提醒燈。

不過英國海事組織表示,根據《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ty of Life at Sea)的規定,在海峽修建隔離墻“在法律上是不可能的”。

今年已經有將近7,000人乘坐500多條小船抵達英國, 這比2019年通過同一路線進入英國的人數多出兩倍。內政大臣帕蒂爾已經宣佈她“決心制止這種犯罪”。

內政部為瞭解決難民偷渡問題,在最近頻頻爆出這類讓媒體和公眾驚訝的消息。之前我們也報道過內政部的高級官員們還考慮在離英國整整4000英裡之遙的南太平洋小島上建立一個離岸難民中心。

另外一種“離岸收容”難民的方案則是將停泊在英格蘭沿海的廢棄渡輪回收改造用於建立難民中心。另外《泰晤士報》還報道說,內政部還有一個更大膽的提議是在海峽中使用水炮制造出人造波浪,把從法國海岸駛來的小船都推回去。

2

英國或限制中國學生就讀敏感專業碩士

根據英媒報道,10月1日起,英國政府加強瞭對外國學生在英大學學習科目的安全審查。此舉措可能導致數百名中國研究生被禁止在英國大學學習所謂的“敏感學科”。如果已經為大學錄取的學生被認為對英國存在安全風險,則他們的簽證可能被撤銷。

英國外交部證實瞭這一消息,並回應稱,英國歡迎包括中國學生在內的所有外國學生前來學習,但“不會接受有損我們國傢安全的合作項目”。

目前,攻讀某些敏感學科的研究生必須申請學術技術批準計劃(ATAS),媒體強調說該舉措適用於歐洲經濟區和瑞士以外的所有國際學生,並非針對中國學生,不過沒有說明在英國脫歐之後是否歐盟學生也會被包括在其中。

除瞭個人資料和課程代碼外,申請人必須提交配偶、學歷、雇主等資料。ATAS 是英國反恐戰略下加強對外國留學生審查的步驟之一,所涉及的課程都屬於理工生物等學科。

Atas系統主要適用於44個學科,包括人工智能、化學、物理、計算機等理工學科。而英國外交部也表示,政府近期擴大瞭學術技術批準系統,以覆蓋軍事技術領域,其中可能包括與航天航空相關的一些專業。

ATAS (Academic Technology Approval Scheme)的審查由英國外交部進行,申請人在得到大學入學通知書後,可通過英國外交部網站的網上申請表格遞交申請。申請過程免費,時間為至少20個工作日。

3

英國超過三分之一的雇主計劃裁員

根據《衛報》報道,英國超過三分之一的雇主計劃在未來三個月內裁員。距10月31日政府“強制休假計劃”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YouGov接受調查的2,000多名管理人員中有37%表示,他們很可能在今年年底之前裁員。

從擁有250多名員工的大型企業中進行調查的經理中,大約有60%的經理表示他們的公司計劃今年進行裁員。工黨和工會聯盟說,調查結果表明政府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保護英國工人的工作。

國傢統計局在9月15日發佈數據,今年5至7月的三個月中,英國的失業率上升至4.1%,失業人數總計140萬多人,而其中失業的年輕人人數增加瞭15.6萬。

與其他年齡段相比,年齡在16至24歲之間的人就業下降幅度最大。總體而言,英國的失業率在此期間增至4.1%,而之前的這一數據是3.9%。

經濟學傢們預測,到今年底,英國將有另外100萬人失業,財相裡希•蘇納克最新推出的就業支持計劃不能阻止一波裁員,這波裁員將給年輕和低技能工作者帶來最沉重打擊。

財相蘇納克上周宣佈,根據新的就業支持計劃,政府將按減少的工時支付最高22%的工人工資,如果工人的工作時間是平時的三分之一,那麼雇主將提供其工資的55%。這項新的支援計劃將從今年11月開始持續到明年6月。

此外,蘇納克警告稱並非每傢公司都能獲得援助。蘇納克周四對下議院表示,“我不能拯救每一傢企業,不能挽救每一個工作崗位,沒有一個(財政大臣)可以,但我們能夠而且必須做的是處理企業和員工目前面臨的真正問題。”(原標題:日增6968!內政部打算“海上造墻”阻擋難民,英國或限制中國學生就讀敏感專業碩士)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