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財務自由”的三大硬性指標

一百多年前,美國經濟學傢凡勃侖在《有閑階級論》一書中探究瞭階級產生和分化的機制。他認為有閑階級的產生是人們生活習慣轉變的結果。原始社會和平的采集生活習慣轉變為野蠻好戰的掠奪習慣以後,侵占別人或者異族的勞動成果就成為日常生活中一個重要內容,人與人之間就產生瞭侵占和勞役之間的職能分化和業務的區別,並進而產生和形成瞭階級的區別。

這種侵占和勞役的分化在不同階層的人的身體上也有很直觀的反映。比如在古代,大乳房、長指甲、小腳等身體器官畸變史背後就有著很強的隱秘機制。簡單而言,就是“以無用為大用”。大乳房是哺乳的工具,不是有閑階級小姐幹的事;大腳是農業生產的工具,不是大戶人傢小姐幹的事。因此,前現代社會流行的女子的束胸和纏足,滿足瞭貴族男子的變態性心理,同時也深刻地體現瞭階級地位分化的時代特征在人的身體上的烙印。

凡勃侖繼續分析道:“有閑階級”是和財產所有權同時出現的,財產私有制出現以後,人們之間就發生瞭占有商品的競賽,在競賽中占優勢的階級便有資格過有閑的生活。“有閑階級”的心理和勞動階級是不同的,他們把勞動看作不體面的事情,隻有過有閑生活才能顯示比別人優越。為瞭強化自己的優越感,“有閑階級”對財產進行浪費性消費,並在此基礎上產生瞭仆人、門客等“代理有閑”和“代理消費”等雇傭機制。由於金錢財富成為取得榮譽和博得尊敬的基礎,於是漸漸地,金錢就成為評價一切事物的標準。

那麼,怎樣才能算足夠有錢呢?不同時代的標準不一。但縱觀歷史上各個時代,總可以歸納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能夠隨心所欲地去奢侈店刷自己喜歡的各種高端奢侈品。有人說,所謂財務自由就是,想這麼花錢就怎麼花,沒人管得著。但畢竟上述的說法失之隨意。筆者認為,要瞭解什麼是足夠有錢或者說是財務自由,有必要先認識兩個概念,一是中產階級的概念,二是凈值這一概念。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中產階級

根據胡潤研究院《2018中國新中產圈層白皮書》的數據,截至2018年8月,中國大陸中產傢庭數量已達3320萬戶,北京、廣東和上海這三個省市的中產傢庭數量共占全國(除港澳臺)的50%。其中新中產1000萬戶以上。

胡潤研究院將中產階層定義為:在除去傢庭衣食住行等方面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後,仍具備更高消費能力及投資能力的社會群體,中產傢庭基本消費支出占傢庭年均可支配收入低於50%。具體來說就是設定北上廣深這四大一線城市的“新中產”傢庭年收入至少在30萬,其他城市在20萬以上。

以上劃重點,所謂中產階級,強調的是饒有餘錢,在基本生活消費方面已經不成問題,同時還需要具有“高消費”能力和投資能力。

當然,真正的“新中產”除瞭不錯的傢庭收入和財富條件,還要具備良好的教育背景、穩定的生活環境(有房、有收入可觀的工作)等條件,這裡不再贅述。

凈值的概念

凈值是一個會計學裡有關折舊的概念,我們這裡所指的主要是資產凈值(Net Asset Value,簡稱NAV)。即總資產減去總負債。簡單地說,比如現在一線城市的房價不菲,“非誠勿擾”這一相親節目中的男嘉賓為瞭顯示自己的競爭力,一般在說自己有房的同時,會特意強調無房貸以突顯自己的經濟實力,借以引得女嘉賓的青睞。

那麼,所謂高凈值人士到底多有錢呢?2020年7月9日發表的《世界財富報告》將高凈值人士定義為擁有可投資資產100萬美元或以上的人士。

報告稱,北美的高凈值人士數量增長10.9%,達到630萬;其總財富增長11%,達到21.7萬億美元,稍高於2019年美國GDP(21.4萬億美元)。歐洲最大咨詢公司——凱捷咨詢2019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也顯示,2018年北美地區頂級富豪增長速度自2012年以來首次超過亞太。2019年,全球百萬富翁(即“高凈值人士”)的人數和總財富均增長瞭近9%,數量達到1960萬人,擁有的財富總額達74萬億美元。排名前4位的美國、日本、德國和中國集中瞭全球“高凈值人士”總數的61.6%。而北美發揮瞭財富增長的引擎作用,占全球高凈值人士增長量的39%和其財富增量的37%。

在招商銀行與貝恩咨詢共同發佈的《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中顯示,國內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中國高凈值人群數量達197萬人,坐擁61萬億可投資資產,分地區看,山東高凈值人數首次突破10萬人邁進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五省市所在的第一梯隊。

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2019年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中產階級(傢庭月收入2,600美元至3,900美元)將以每年28%的速度增長,達到3.5億人。上海的胡潤百富榜(Hurun Report)表示,2018年10月發佈的年度中國富豪榜(China Rich List)上,中國股市的低迷讓456人失去瞭上榜資格,創下瞭歷史新高。盡管如此,胡潤百富榜創始人胡潤(Rupert Hoogewerf)表示,有219名新上榜的人符合科技行業創造新財富的條件。

目前,中國的千萬富翁數量雖然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且在2018年股市上的投資受到重挫(暴跌近25%),使財富大大縮水,但中國富人對豪華汽車、時尚奢侈品和高端食品市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占全球此類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由於中國富人財富的縮水,目前這三大類商品全球市場也在萎縮。

真有錢還是假裝有錢

1973年以來,美國暢銷書作傢、理財分析師托馬斯·斯坦利( Thomas Stanley)一直對美國富人進行調查(截至2009年)。他發現大多數擁有市值達到100萬美元的房產的調查對象並不屬於百萬富翁。其中,絕大多數價值百萬的房產均以抵押貸款購置,而且業主均崇尚高消費。

相反,那些符合百萬富翁基本標準,即擁有的凈資產價值達到100萬美元的美國人中,有90%居住在價值不到100萬美元的住宅裡。如果你確實傢財萬貫,花錢大手大腳當然不礙事,但不管一個人的薪水有多高,如果遇到不順比如得瞭大病或者意外傷殘等,他不能依舊活得有保障且生活質量並未明顯降低,那麼這隻能說明他並非真的有錢。

看一個人是否真有錢,區分“真有錢”和“假裝有錢”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隻有這樣,才不會陷入表面光鮮實際上卻入不敷出、難以為繼的境遇。筆者身邊所見就不乏開著豪車,花錢大手大腳,實際上卻是資不抵債,甚至被列入“老賴”名單的貌似“有錢人”。

財經作傢安德魯·哈勒姆根據美國統計局提供美國中等收入傢庭的平均年收入為53657美元(2014年)這一數據,按照其對“有錢人”的定義計算得出,如果一個美國人的投資每年可以帶來兩倍於此的收益(不低於107314美元),那麼我們就可以認為是有錢人。

不過,賺到兩倍於中等收入傢庭年平均收入的錢,不想工作就可以不工作,這對很多人來說或許隻是一個夢想。當然,有錢本身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和一個人的欲望成反比。但筆者認為一個人在通常意義上是否“有錢”或者而說是“財務自由”,還是有標準可循的:

財務自由的硬指標之一:失業時依然過得滋潤

安德魯·哈勒姆在《財務自由筆記》中說道:不管一個人的薪水有多高,如果失業時他不能依舊活得滋潤愜意,那就隻能說明他並非真的有錢。筆者很贊同上述觀點,我們或許還記得《白雪公主》中小矮人的那句著名臺詞:“欠債要忍,還債要狠,該去幹活瞭。”對很多人來說,失業就像一把懸在傢庭成員頭上的利劍,流年不利,隨時有被斬殺的危險。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這個傢庭就絕對沒有達到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的硬指標之二:工作並非致富手段

很多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變得富有是因為工作差。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甚至教師、醫生等,他們整天抱怨自己工資低,沒有錢途。其實,他們是混淆瞭工作的本質和意義。工作其實和致富手段並不等同。當然,反過來可以這樣看,整天抱怨自己工資低的人恰恰是那些財務上不自由的人。不妨這樣說,工作的本質和財富自由的本質是不一樣的,工作的本質是工資,而不是變得富裕。變得富裕是我們自己的任務。

舉個例子,筆者見過很多財務自由的人,他們仍然在工作;反之,有些在特定工作崗位上的人,他們在追求財富的時候往往特意避開他自己工作上的平臺。

比如最近全國都在關註的杭州53歲女士失蹤案的來女士,她在杭州有兩套房,而且退休金有4000多,雖然稱不上財務自由,但這些對她的退休生活也算綽綽有餘瞭,但她還是選擇去做保潔工賺取每月4000元的收入,來女士的性格就屬於前者這類人。再比如暢銷書作傢當年明月,他的書《明朝那些事兒》截至2014年累計銷量突破千萬冊,一舉登頂中國歷史類圖書銷量榜首。他本人僅用三年多時間,便斬獲版稅4100萬元,轟動文壇。當年明月本名石悅,原本隻是一名體制內基層小職員。石悅最早是在廣東順德基層上班,寫書暴富後,身邊朋友勸他幹脆辭職專業搞寫作得瞭,賺的錢不比工資多?

但石悅隻是笑笑,並未辭職,反而更加專心於仕途,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幹工作,甚至在網絡上銷聲匿跡瞭好多年。至於為什麼不願辭職,多年以後,面對電視臺訪談,他一句話道破其中原因:當興趣成為工作後,它就不再是興趣。

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或許對你有幫助:

(1)不討厭自己的工作。再重申一遍,工作的本質是工資,而不是變得富裕。後者是我們自己的任務。

( 2 ) 給自己定位的時間,日常工作、學習以及將自己定義為某領域專傢。

(3)發展自己的強項。

(4)要培養一舉多得的能力,工作中得到多次報酬。

(5)不公平的事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應對。

財務自由的硬指標之三:對待財富本身的態度

如果說有些人就是和錢過不去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但經驗告訴我們,現實中這樣的人很多。他們對有錢或者說“富有”的態度往往超乎你我的想象。

隻要我們仔細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想變成有錢人。首先他們會下意識地認為有錢和自己毫不相幹。他們認為有錢和自己的理想相沖突。自己追求的是清心寡欲的生活,有錢不是他們的追求,甚至有錢人是邪惡的,他們不配與自己進行精神交流。

更有些人認為既然自己的工作的那點工資不足以使自己成為有錢人,還是趁早斷瞭變得富有這個念想,這樣沒準會讓自己變得更踏實。

引自《易傳·系辭》

德國財經作傢博多•舍費《財務自由之路》中認為,很多富人其實是把賺錢當做一種遊戲,他們在乎的不是擁有瞭很多錢之後如何花,而僅僅是賺錢本身就足以讓他們上癮。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對成千上萬的政治傢和公司高管進行瞭調查後發現,智商對一個人的富有的影響程度隻有大約1%或2%。

換句話說,如果智商隻是富有的一個次要因素,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將低收入者與高收入者區分開來呢?盡管個人際遇與運氣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赫克曼認為,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是人的個性。他發現,一個人經濟上的成功與否與其責任心有關,而責任心是一種以勤奮、毅力和自律為特征的綜合個性特征。

為瞭驗證這個結論,他和同事們測試瞭四組不同的數據,這些數據包括英國、美國、荷蘭的數千人的智商分數、標準化測試結果、學習成績和性格評估,同時還包括收入、犯罪記錄、體重指數和自我報告的生活滿意度等。後者是對人們進行瞭數十年的跟蹤的數據采集結果。

研究發現,與原始的智商分數相比,該分數和成就測試結果對成年人的成功的預測準確度更高。這似乎令人驚訝——因為它們衡量的並非同一件事,至少不完全是。該分數不僅反映瞭智力,也反映瞭赫克曼所說的“非認知技能”,比如毅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合作能力——統而言之即責任心。

也就是說,一個人最終是否富有,不僅取決於天賦,更取決於後天習得,取決於他的財富觀以及是否有強烈的欲望變得富有。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