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英印造偽書毀真書,哈佛大學幸存真本證實:藏南屬於中國

1913年10月,印度:西姆拉。

三位分別來自中國、英國、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開始瞭一場漫長的會議。這次會議是由英國發起,對外宣稱的目的是討論“英屬印度”和中國之間的邊界問題。

在這次會議中,英國代表亨利·麥克馬洪提出瞭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

參會的中國政府代表是陳貽范,這位時年42歲的江蘇籍官員,曾經擔任清政府駐英國公使館二等參贊,自幼學習英文的他,具有豐富的外交經驗。

盡管多次和英國人打交道,但這次會議仍讓他感到壓力很大。

會議一開始,陳貽范就察覺到,英國人這次真實的目的是把“英屬印度”的邊界再向北推進60英裡,吞並原本屬於中國的藏南達旺地區。

在這次會議之前的90年間,中英兩國一直相安無事,達旺地區的主權無論從民間到兩國政府,都無異議。

但是1911年後,隨著清政府的滅亡,英國認為,中國中央政府對邊境地區的控制力減弱,於是開始處心積慮的向北推進邊界。

在這個大背景下,英屬印度的外事秘書麥克馬洪,提出瞭一條符合英國利益的新邊界:麥克馬洪線。上圖紅色部分,就是新邊界試圖割走的中國領土。

在會議中,英國代表的公開提議是:建議中國同意把西藏劃分為前藏和後藏兩部分;同時接受中印新邊界的劃分,把楔入印度平原的達旺地區劃歸印度。

盡管這是個明顯不利於中國的方案,但是陳貽范並沒有馬上拒絕,原因很簡單:國力衰弱,外交需小心翼翼。

當時中國駐加爾哥達的代表陸興祺這樣說:“目前我們的國傢衰弱。對外關系復雜而且困難,我們的財政也捉襟見肘。然而西藏,對川滇兩省具有頭等重要意義。我們在這次會議中,必須做出最大的努力。”

前排左三、四為陳貽范和麥克馬洪

最終,中國代表的答復是:寸步不讓。

中國代表在會議中竭力抵制咄咄逼人的英國代表麥克馬洪。陸興祺和陳貽范都清楚的看到瞭英國人的目的:他們就是想把西藏的大部分或者整個,從中國分割出去。

談判進行的異常艱難,我們已經無法在檔案中查到談判的細節。不過,從漫長的會議時間中,我們仍能感受到會議令人窒息的氣氛。

時間進入1914年7月,經過將近一年漫長艱苦的談判,英國人終於確認:中國代表不會在條約上簽字。

於是,麥克馬洪決定讓會議收場。但他同時策劃瞭一個陰謀:英國試圖瞞著中國中央政府,與西藏地區代表秘密簽訂一個聯合宣言,讓西藏地方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

為瞭誘使西藏代表同意麥克馬洪線,英國人承諾,達旺地區隻是名義上劃歸英國統治,西藏地方政府仍然有權在達旺地區繼續征收賦稅,並且進行行政管理。

他還保證:這條線將來還可以做出對西藏更有利的修改。

最終,迫於英國的經濟和軍事壓力,西藏代表倫欽夏紮勉強同意瞭英國的建議。在簽字的時候,陳貽范卻被英方支到隔壁房間。沒有人告訴他英國和西藏地方政府正在簽訂的是什麼內容,而且這個宣言在未來20年中都是秘密的。

西姆拉會議就在這樣一種混亂狀態中收場。

但不管怎麼樣,事後英國政府也承認,西姆拉會議沒有產生任何協定。中國政府也一再的聲明,絕不承認任何秘密的雙邊協定。

西姆拉會議流產後,幾個主要人物,陳貽范回北京後自請處分,從此默默無聞;西藏代表倫欽夏紮回到拉薩後,也受到各方指責,鬱鬱以終;英國代表麥克馬洪調離印度,他埋怨自己政府沒有給他足夠支持導致會議流產,從此不再過問此事。

誰能想到,原本將歸於沉寂的麥克馬洪線,在1935年又沉渣泛起。

1935年,一名涉嫌進行間諜活動的英國旅行傢華德,私自進入中國西藏。在中英雙方關於這次間諜活動的爭論中,英屬印度的一位外交秘書卡羅,主張立即在英國官方權威條約集——《艾奇遜條約集》中,“不引人註目”的公佈“西姆拉會議”中簽署的英藏協定。

此時公佈這項密約,是因為日本正在入侵中國。英國人擔心,中國會頂不住日軍侵略而投降,一旦被日本統治,秘密協定會成為一紙空文,從而損害英國的利益。

不過,此時既要對外公佈“英藏密約”又想“不引人註目”,就面臨一個難題:1929年版《艾奇遜條約集》並沒有收錄英藏換文的內容,它隻記載瞭這樣一段話:

1913年中國英國以及西藏的全權代表在印度舉行會議,企圖解決有關中藏邊境事宜,起草瞭三邊條約並於1914年草簽,然而中國政府拒絕其代表進行正式簽字。

關於英藏密約的記錄,既沒有內容,也沒有相關文件證明,甚至標明瞭“中國代表拒絕簽字”。如果中國政府註意到瞭《艾奇遜條約集》裡沒有刊載密約,就很可能提出英藏之間沒有經過批準的協定,從而使英國陷入被動。

麥克馬洪

那麼,為什麼1929年版,沒有收錄英藏的秘密換文呢?

英國的外事秘書這樣解釋:“如果(1929年)文件發表,就不得不對三邊條約及其秘密歷史做敘述,就可能導致中國公開拒絕。從而給反對英國的宣傳提供瞭把柄。因而不刊登這些文件,總的來說是萬全之計。”

這位外事秘書沒有說明的另一條原因是:密約的內容還違背瞭英俄,英中之間的另外兩份關於西藏的條約,如果公佈,會讓英國人同時陷於和蘇聯、中國的外交糾紛中。

英國官員們最後是怎麼解決這個難題呢?很簡單——篡改。

1937年,英國人按照“盡量不事張揚”的原則,出版瞭新版《艾奇遜條約集》,冒充1929年初版。在新版條約集中,他們進行瞭兩項篡改,主要集中在第14卷,被後人稱為“1938年版”

1938年版《艾奇遜條約集》十四卷的封面、出版日期都印刷有“1929年出版”字樣,在涉及西藏邊界條約的內容中,刪去瞭原版的內容,塞進瞭直到1938年從未公開過的“秘密”的非法文件,也就是後來所謂“麥克馬洪線”,從根本上篡改瞭流產的“西姆拉會議”的內容。

通過這種偷梁換柱的做法,英國政府試圖讓公眾以為,“西姆拉”會議已經簽訂瞭具有法律效應的條約,並記錄在案,然而,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

1938年8月,偽書印就。

英屬印度政府外交部把它稱為《艾奇遜條約集第十四卷修正版》,寄給印度事務部62冊, 以替換原來的真本,同時,收繳已經發行的初版,進行銷毀。

除瞭文字內容,偽書還做瞭一處重要的篡改:地圖。他們把真本中不存在的“麥克馬洪線地圖”收錄進瞭偽書中。

就英國而言, 這個改動需要從印度測繪局出版的最早版本地圖開始改起, 而這種改動需要通過不同渠道通知各有關方面和出版商,會導致各方極不一致。

所以導致的結果就是:1938年以前印度的官方地圖,東北邊界沿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山腳,與中國地圖的大致相符,雙方並無邊界爭議。

一直到印度獨立後,1950年出版的印度共和國政治分區圖, 才按照1929年版《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匆匆畫上這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但當時仍然註有“邊界未經標界”的說明。

直到1954年,印度出版的地圖才首次把麥克馬洪線作為劃定的邊界來出版。

至此,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粉墨登場。

不過,要想全部替換銷毀已經出版十年的真本是很難辦到的。

別的不提, 在倫敦的印度事務部圖書檔案館內, 學者古普塔博士就在1969年到1970年間親自見到一冊。但這本初版,相信已經失蹤。

第一個對真偽兩書進行研究的學者是英國外交傢艾迪斯先生,他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圖書館中看到一冊1929年版第十四卷的原書。

艾迪斯先生為此專門寫過一篇論文,論證原書不僅沒有偽書中提到的“西姆拉草約”和有關“麥克馬洪線”的往來函件,還指出:“西姆拉”會議根本沒有產生任何有效的協議。

不過,艾迪斯先生的論文僅僅在很小的學術圈裡被人知曉,並未形成廣泛的影響。值得慶幸的是,澳大利亞學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讀到瞭這篇論文,並把他的觀點收錄到《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偽書一事才進入大眾視野。

第二個公開英國政府偽造證據的人,是英國學者蘭姆博士。他在1966年出版瞭兩卷本的《麥克馬洪線》一書。蘭姆博士寫道:《艾奇遜條約集》第十四卷原書根本沒有“麥克馬洪線”的秘密換文。這可能至今這方面資料最充實、最公允的權威之一。

麥克馬洪線,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著陰謀和謊言。

我是今晚聽歷史,這是我撰寫的關於中印邊境沖突的系列文章之一,歡迎閱讀本系列其他文章

1987中印嚴重沖突,印軍叫囂“全面進攻拉薩”,中方:進行核試驗

英派兵、治病、挑撥三招侵占藏南,印度獨立後:我國接管拒絕談判

3年前印度把坦克拉上高原,我軍則普及瞭高壓氧艙,如今高下立判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