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為瞭各取所需

個體對他人的失望,來自於本能上覺得別人應該對自己好。

人與人交往過程中,對一個人產生好感之後,進而是期待對方做出一些對自己有利的行為。換言之,別人對你好目的是希望從你這裡獲取某種價值。按照這種邏輯,可以解釋大部分關系中聚散離合的現象。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為瞭各取所需;世間所有的離別,都是因為再也無法滿足彼此的需求。按照心理學的理論分析,社交的本質就是滿足需求,沒有人可以不與他人聯系,而獨自滿足所有真實需求的情況。

社交的本質是滿足需求

社交的基本需求: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

無論男生女生,無論內向人格還是外向人格,內心對於社交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全感、歸屬感和認同感。安全感來自於對他人的信任,來自於他人的支持力量,能夠在個體需要的時候獲得支持;歸屬感來自個體隸屬某一團體的感覺,讓個體有一種傢的感覺;認同感是個體的自尊需求,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而不是排斥,能夠讓個體感受到自我價值。一個缺乏這三種感覺的人,內心會變得越來越扭曲,會越來越孤僻、自閉。

社交的完善需求:滿足感、掌控感、自主感、愛

個體滿足三大基本需求之後,隻能算是在集體中勉強處在邊緣狀態。由於人與人成長的環境差異,造成瞭在心智方面的成熟差異。人的心智成熟度參差不齊,難免會有人格不健全的人。每個人都是要走向成熟的,所以一定會想方設法彌補自己不夠成熟的一面。諸如:滿足感、掌控感、自主感和愛。滿足感讓個體應對內心的匱乏感,能夠給個體一種充盈的、豐富的感覺,不至於空落落的。掌控感讓個體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把握能力,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惡來生活的能力。自主感是個體能夠按照自我意志行事的能力;愛包括愛一個人和被一個人愛,充足的愛是成熟的前提。

社交的成長需求:榮譽感、成就感、自我實現

人是成長型動物,不會滿足於自己的現狀,會不斷的拓展自己,也就是人們所謂的貪婪。在滿足瞭基本需求和完善需求之後,個體會努力追求自己的成長需求。榮譽感是個體深深地肯定自我價值的感覺,能夠解決個體存在意義這一重大問題。個體的存在本身,會激勵個體追求一種意義感,榮譽感則是存在的最高意義。成就感是個體充分發揮自我能動性之後,所創造出來的社會價值。價值越高,成就感越強。自我實現是個體全然發揮自我功能,拼盡自己所有的才智、體力,所創造出來的最大的價值。

關系的建立基於需求的滿足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各取所需。因為所有的真實需求,必須通過他人滿足,所以人們努力構建對自己最有利的關系網絡。從最普通的點頭之交到更進一步的金蘭之交,從普通男女關系發展為親密關系,從普通的合作關系到可信任的夥伴關系。所有關系的發展,都伴隨著需求的擴大化。人們對他人的好惡,也都伴隨著需求的滿足程度上。如果他人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那麼個體就會非常喜歡對方。反之,個體就會覺得對方不好。

沒有人平白無故的討厭一個人,當你覺得某個人討厭的時候,是因為對方的存在對於你而言沒有價值。確切的說,對方的存在沒有為你提供價值,所以你會討厭某個人的存在。同樣的,你在對方眼裡,也沒有提供任何價值,所以對方也會非常討厭你。人的態度會影響行為,當你反感某人之後,會停止一切對對方好的行為,關系就不會有任何進展。例如,一個人總是受到一群人的排擠,那麼這個人也不會做出對這群人好的事情,這群人也不會接納這個人。

人與人的離別,是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

成熟的人最先從一段關系中擺脫出來,不成熟的人會十分執著的維系一段關系。人世間的聚散離合都是成長需要,總有人要離開一個小圈子,去更適合自己的大圈子。待在小圈子裡的人也要學會獨自成長,然後來開曾經的舒適區,走向成熟的路。朋友之間關系會淡,因為彼此的需求再也無法得到滿足;戀人會分手,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如果你意識到,一段關系中總是對方付出的多,自己付出的少,對方很快就會離開你。

總而言之,所有的聚散離合現象,都可以用滿足需求的程度來解釋。越是能夠滿足需求的關系,也就越親密;越不能夠滿足需求的關系,越容易走向疏離。

作者:九霄雲客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