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票之差,輝格黨取得對華行動自由,一場必然要爆發的戰爭

對英國來說,發動對華戰爭並不是一件很輕易就能做出決定的事情。英國雖然已經控制瞭全球很多關鍵性的海域,但還沒自大到認為自己可以征服中國。

林則徐在廣州禁煙後,並沒有斷絕與洋商的正常貿易。可惜的是,鴉片才是英國商人最關註的商品,其他的茶、絲、瓷等中國商品都被自動忽略。

英國議會對是否開戰有著較大的爭論,一來為瞭鴉片販子打仗,說出去不好聽;二來,英國與中國早就有過間接地交手,中國的實力不容小覷,很多英國人沒有太大的把握能打贏。

對於第一點,英國人是有點糾結的。英國是禁止在本國銷售鴉片的,雖然沒有禁止向中國販賣鴉片,但總不能公開鼓勵吧。英國人在實利和名譽之間徘徊不定,雖然最終選擇瞭實利,卻也不願意放下面子。

直到現在,英國人仍然把這場戰爭稱為“貿易戰爭”,似乎是林則徐不讓他們買茶葉和絲綢,才導致兩國兵戎相見的。至於鴉片,他們選擇性地失憶瞭,或根本不願意提起。

對於第二點,早在18世紀晚期,英國征服印度,推進到喜馬拉雅山時,就已經和清軍接觸過瞭。英國人還慫恿尼泊爾人入侵西藏,想把西藏變成緩沖區,甚至是自己的勢力范圍。

當時的清朝皇帝是乾隆,果斷派軍進藏,打敗入侵者,讓英國人見識瞭大清的威力。因此,後來馬戛爾尼使團來華時,乾隆和清廷對這群英國人其實是很有戒心的,至於跪拜禮儀什麼的,並不完全是出於傲慢和無知。

從馬戛爾尼之後,英國一直在做對華戰爭的準備,第二個使團阿美士德就擔負著偵察清朝軍情的使命。他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記錄下清軍的防衛情況,為此經常故意繞路,把重要的沿海關隘和炮臺都看瞭個遍。

鴉片戰爭前幾年時,英國官方派出的勞律卑,雖然無法擁有外交官的身份,卻我行我素,對清朝官府的命令置若罔聞,頗有點大英帝國的氣派。勞律卑大概把清朝當作一般的亞洲國傢,竟然私自發動軍事行動,想以此來威逼清朝官員就范。

可惜勞律卑的兵力實在太少,僅靠兩三艘小型軍艦怎麼可能打敗大清。清軍的實際損失肯定大於英軍,但天朝的體面不到最後一刻是不會丟掉的,廣州方面始終保持著強硬,寧可斷絕貿易,也不讓勞律卑得逞。可憐的勞律卑最後裡外不是人,被英國政府解瞭職,抑鬱而亡。

由此可見,這時候的英國政府對清朝還是有所顧慮的,不願意輕啟戰端,使局面失去控制。議會裡占優勢的輝格黨雖然主張開戰,但托利黨的反戰呼聲也很強大,使輝格黨遲遲下不瞭開戰的決心。

中國開始禁煙後,英國商人的大筆財產——鴉片被沒收並銷毀,輝格黨終於準備啟動對華戰爭,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也以維護自由貿易之名,暗示自己支持展開軍事行動。

1840年4月9日,反對開戰的托利黨在英國議會發起不信任投票,準備否決輝格黨政府的對華戰爭政策。投票結果是262對271,不信任案以9票之差沒有通過,輝格黨取得瞭對華行動的自由。

從投票結果來看,對華開戰似乎並沒有取得議會絕大多數人的支持,隻是勉強沒有被否決而已,正義一方的力量還很強大。其實不然,反對開戰的理由有很多,真正以鴉片為恥、反對戰爭的英國議員和政客肯定沒有投票數字顯示出來的那麼多。

中國古人很早就發明瞭“黨同伐異”這個成語,東漢有“黨錮之爭”,唐朝有“牛李黨爭”,到明朝的東林黨。我們的老祖宗對此一點也不陌生。

據當事人回憶,英國議會在兩黨代表各自陳述觀點時,有些議員在睡覺,根本沒聽見什麼東西。等到表決時,隻要按照自己的黨派來投票就不會錯。

由此可見,正義和對錯都不是最重要的,黨派的利益才是第一位。事實上,反戰的托利黨第二年組閣後,同樣繼續對華戰爭,完全忘掉瞭自己在1840年這場投票時的立場,因為這是一場必然會爆發的戰爭。

打敗古老的中國後,再沒有人能夠阻擋大英帝國稱霸全球,這個日不落帝國的權勢達到瞭空前的高度。除瞭開辟通商口岸,把勢力伸進中國腹地外,英國恢復瞭在西藏和雲南方向上的滲透。建國後,中國與印度、緬甸等國的邊境糾紛,就是英國人留下的,遺禍至今。

參考資料:《劍橋中國晚清史》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