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獨立就開始打內戰,一直打到現在!緬甸為何內亂不休?

緬甸地處東南亞地北部,東邊與中國接壤,西邊與印度接壤,西南臨孟加拉灣,按理說應該是一個交通樞紐,但事實上緬甸卻是一個地緣死角。

(緬甸地理位置)

緬甸的地理位置看似比較重要,但是地形地貌嚴重阻礙瞭緬甸的與東亞和南亞的聯系。

緬甸北部承接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三面環山,交通極為不便,別說古代,就算是放到今天,從緬甸到雲南也是非常坎坷。

可能有人會不屑,認為以現在科技,任何天塹都能便通途。但是大傢可以細細想想,今天的大多數發達地區是不是都位於交通便利的沿海平原上。

例如上海、東京、紐約、北京、廣州、倫敦、悉尼,這些城市基本上都臨海或者是靠近大海,周圍都是大平原,起碼是靠近大平原,交通都非常便利,人口也更加密集,試想有誰傢的經濟中心是位於大山溝溝裡?而緬北就是一片山溝溝,而且還是大山溝溝。

(緬北的山地,阻礙瞭緬甸與中印之間的交流)

並且緬甸的氣候也不太好,地處熱帶的緬甸非常炎熱,很容易滋生瘧疾和登革熱,這種熱帶傳染病在以前是很難治愈的。

正是由於地形和氣候的影響,東南文明和南亞文明都不願意進入這塊地區,甚至中國和印度也從來不通過緬甸進行交流,雙方的交流寧可繞遠道走中亞走南海,也不走緬甸。

​(玄奘和義凈法師西行路線,一個走西域,一個走海陸,就是不走緬甸)

正是由於爹不親娘不愛,直到北宋中期緬甸才建立瞭統一的王朝蒲甘王朝。

建國之後的緬甸在文化上受印度影響較大,但是在隨後元明清三朝中,緬甸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政治上與中國更加密切一點。

從明朝後期開始一直到清朝中期,緬甸的東籲王朝和貢榜王朝不斷蠶食中緬邊境地區,由此引發瞭明緬戰爭和清緬戰爭。

最後雙方是以議和結束瞭敵對狀態,雙方的邊界也大體劃定,緬北地區就此劃入緬甸版圖。

但是因為緬北多山,且民族成分復雜,當地土司林立,每一個土司都是一個小型獨立王國,對此緬甸中央政府也沒啥好辦法,畢竟是大山深處不好控制。

因此隻要緬北的土司不造反,緬甸政府就承認他們的土皇帝地位。

其實不隻是緬甸,古代中國政府對於西南地區也是采取類似的羈縻政策。既冊封當地部族首領為朝廷世襲官員,當地軍政民法均由這些首領掌控,這些首領隻需要臣服於中央並按時納貢就行。

不過到瞭雍正朝時期,雍正皇帝大規推行“改土歸流”,清政府收繳瞭許多西南土司的權力,加強瞭雲貴川的控制。

而緬甸政府顯然沒有這個能力,首先是因為強龍不壓地頭蛇,上文剛剛說道緬北地形復雜,若想徹底消滅當地土司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其次緬甸的行政制度太落後,就算把權力收繳上來,緬甸政府也不知道怎麼管,所以幹脆就不收,於是緬甸北部就形成瞭一種半獨立的狀態。

到19世紀後期英國人征服緬甸,緬北的土司們非常識時務,立馬就投降大英王師瞭。而按照英國的尿性,隻要你歸順我,我也懶得收拾你們,所以英國人仍然允許這些地頭蛇繼續存在,沒有收繳他們的權力和武裝。

二戰後大英帝國在亞洲的統治逐漸崩潰,緬甸也要求獨立並尋求建立一個現代國傢,此時緬甸中央政府和緬北地頭蛇們的矛盾就出現瞭。

緬甸中央政府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傢,但緬族的文化和經濟水平都不高,緬北的少數民族們根本看不起緬族和緬甸中央政府,當地的地頭蛇也不願意交權。

對於這些少數民族和地頭蛇而言,當年大英帝國都沒讓我交權,你們這群緬族蠻子算老幾,雙方的戰爭一觸即發。

(緬甸的主體民族是緬族,但其他少數民族都看不起緬族)

後來在英國的撮合下,雙方在1947年2月12日簽瞭一個《彬龍協議》,大傢都各退一步,緬甸中央政府允許緬北繼續自治,而緬北各部族則同意維護緬甸的國傢統一。

可是《彬龍協議》並沒有得到徹底的執行,隨著奈溫將軍的上臺,緬甸中央政府一改之前的懷柔政策,強行收繳緬北地頭蛇們的權力,就此引發瞭緬甸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內戰。

(緬北武裝勢力分佈圖)

時至今日,緬甸中央政府的實力已經遠超緬北各族武裝,緬北許多地頭蛇都被政府軍打到團滅。

但計算如此,緬甸政府依然沒有徹底的控制緬北地區,今天的緬北還是有許多割據勢力,緬甸的內戰恐怕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