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明年卸任,鐵娘子下,親美派上臺,德美關系重現希望?

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德國一直有屬於自己的驕傲,雖然在二戰中走上瞭錯誤的道路,而備受譴責,但戰後因為做瞭較好的反省再加上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所以在歐洲事務中德國一直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現任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作為一名女性領導人,卻展示瞭不輸男性的堅毅,被冠予鐵娘子的美譽。其一直是大德國或者說到歐洲的堅定支持者,倡導歐洲的事務歐洲自己處理。也正是這種理念,使得默克爾在歐洲獲得瞭很高的聲譽。

但就是這樣一位在政壇叱吒風雲的人物卻即將在明年,也就是2021年,卸任德國總理一職。而新的繼任者,能否延續默克爾在德美關系上的強硬態度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否定的,原因可以從德國的領導人產生制度來分析。

德國是議會制民主制,即議會多數席位決定總理人選。在2021年德國迎來議會大選,而目前基民盟民調走勢決定瞭其不會取得議會多數席位。

但一旦反對黨,即環保主義綠黨取得議會多數席位,為瞭討好支持者,綠黨肯定會直接否決現任默克爾政府的政策路線,在移民和外交方面選擇一條通,現任政府截然不同的道路。

這個苗頭其實現在就已經出現端倪,作為主要的反對黨綠黨在現在就已經主張全方位同美國交好,配合美國在全球的政策,積極引導美國進入到歐洲事務的處理。

而事實上不止德國,在整個歐洲也一直處在這種親美和拒美這種搖擺之中,當然瞭,英國沒有這個顧慮。這種搖擺的根源就是歐洲人有自己的驕傲,從骨子裡來說,歐洲的強國,還是看不上這個新晉的世界第一,認為美國是個暴發戶,這點從當年的法蘭西就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當年的法國在戴高樂主政下,對外推行以謀求獨立自主,大國核心地位的戴高樂主義,其中最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便是退出北約一體化軍事機構,並拒絕美國在法國放置核彈的要求並迫使美國撤出在法國放置的核彈以及戰略轟炸機。

但後來法國在薩科齊主政下選擇親美路線,又重新加入北約,而信任的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又開始主張法國要獨立自主。

以這段歷史為例就是在說明,不需要太焦慮,默克爾下臺後,德國親美勢力的卷土重來,因為比起這個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發展好自身,因為隻有自身強大,才能真正擁有話語權。

David: